“······您也不需要太过担心,孩子只是伤心过度而己,会慢慢恢复的············为什么还没有醒?”
“······为什么会有百草枯?
这瓶百草枯哪来的?”
“············主任,孩子的生命体征微弱,恐怕··················孙儿啊,你命数未绝,现在还不是时候,爷爷送你去另一个地方,不过你放心好了,我们日后一定会再相见的。”
“······”······“先生,又到了今天的讲课时间了。”
李祐愣楞地醒过来,抹了抹眼角的泪水后才反应过来。
“先生,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一卷是吗?”
隔壁的老朱也早就到了,不过不同于昨日的愤怒,反而在开课前乐呵呵地笑着:“呵呵,李祐这臭小子倒是滋润地很,咱再看看你今天能讲出个啥名堂来”己经回过神来的李祐,仔细思索了一番后决定换一个方式讲课。
“是的,我觉得之前我们讲得太慢太复杂了,我把观点先提炼出来,然后你来思考,我再叙述现实世界中的底层逻辑。”
“好。”
接着李祐将第一卷的其它内容给简化了一番。
“铸币西的观点为:1.大夫认为不能让民间私铸钱,否则中央无法节制地方,民间会有不法之徒。
2.儒生认为应该让民间铸钱,让币种类型丰富。”
“禁耕五的观点为:1.大夫认为盐铁私营是在给诸侯提供资本,不法商人会乘机垄断。
儒生们则说盐铁官方垄断,铁制品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且经常买不到。”
“复古六的观点为:1.大夫认为从古代便是‘名山大泽不以封’,因此官方垄断没有错。
2.儒生认为盐铁官营是在谋取权势和财力,因而不可取。”
讲完这些后轮到李祐提问了:“现在我将第一卷的观点都提炼出来了,你有什么想法吗?”
朱标倒没怎么犹豫地回答到:“铸币权必定是不能归于民间的,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就是因为在铸币方面屡禁不止才导致国家财政崩溃,至于币种更不能增多,否则民间物质的具体价值无法衡量,至于铁器质量的参差不齐我也不太清楚该怎么解决了。”
李祐连连点头,然后像是想到什么一样,饶有兴致看着朱标笑着问道:“第一个问题,我须反问你一句,你认为货币对于朝廷是什么?”
“?”
朱标一脸疑惑,显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李祐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对于他来说过于抽象了,干咳了两声后说:“那换一种问法,朝廷为什么要发行货币?”
对于这个问题,朱标自然是答得上来的:“为了让交易更加规范和方便吧。”
“还有吗。”
朱标挠头思索一阵后便说道:“暂时想不到其它作用了。”
李祐终于揭开了答案:“货币对于国家来说,能帮助国家了解到国家的物质丰富程度和民间的物质生产能力,货币对于朝廷来说是调度分配物资的工具,朝廷真正的财富是柴米油盐而不是能铸多少币印多少钱,所以朝廷也不应该强行标定市场物价,物价的变化会充分展现物品的稀缺程度,朝廷要做的是平衡物价,不能让物价过高或者过低,粮多的时候就收粮存粮,粮少的时候把之前存的粮放出去。”
隔壁的老朱听到这话后也是渐渐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咱之前的财物基本都是靠抢和江南士绅捐助支撑起来的,货币的问题也只是单纯想沿用宋元的币制,确实还没怎么细想过,回头找吕昶问问话吧。”
“为了能让货币更好地流通,不应该抑制奢侈品的售卖,因为需要让大户把屯的钱给消费出去,大户消费多就能让更多的钱流动起来。”
朱标听到这话更困惑了:“那大家都去制作奢侈品不去种田怎么办?”
“那也要有足够的材料,大家都去做肯定会供大于求,然后大部分人都会因此亏本,然后有本钱的接着做,没本钱的回家种地。”
朱标继续追问到:“哪怕只比种田赚一点点他们也会去做吧?”
李祐则提前预料般回答道:“你把商税设置具体点就行了,现在的商税是三十税一,你把商品细分以后再收税,价格越高收税越多,价格越低收税底线也在二十税一就行。
当然了如今大明朝初立,大量荒地还需要去开垦,先按照眼下的政策逐步恢复生产再这样实施,我觉得洪武七年左右就可以了。”
老朱对于这个答案还是较为满意的:“国朝初立确实是没多少物资,等慢慢恢复了就要开始调控天下物资了,这样也好。”
“先生你也知道,当今陛下会在天下平定之后逐步推行宝钞,如果要推行宝钞的话大明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不再铸造铜钱为辅币,独尊大明宝钞,并以白银作为锚定物,严格控制宝钞发行,加大宝钞的防伪造水平。”
“先生,什么是锚定物啊?”
“就是实物资产,宝钞上的所印数额对应相应白银,宝钞数额为多少就值多少白银。”
朱标听到这个答案有些疑惑:“那要是有人大量购买白银呢?”
李祐则耐心地介绍:“发行宝钞后白银的性质将会改变,在民间不是货币而是商品,你可以把白银打造成首饰和各种东西,不过不能拿它做货币进行交易,只能把它拿去当铺当掉换取相应数量的宝钞才能交易,就算他买得再多也没用,因为只要朝廷囤积足够的白银,那么白银流动便会被很大程度上被控制住,白银的价值波动也会变得很小,他屯白银也没办法流通,那相当于给朝廷存钱。”
朱标则继续追问到:“如果有人愿意和他用白银首接交易呢?”
李祐则笑着反问朱标:“那他也不能保证永远有下一个人愿意和他用白银交易啊。”
听到这样的回答,朱标便不再询问了,因为他现在是真的找不到这其中的漏洞了。
老朱听到以后也不免有些震撼:“这小子是个妖孽吧?
这首接把朝廷对民间某些人的小心思拿捏得死死的不过要维持这套体系的重点是需要把这世界上的大部分白银掌握在手中才可以,倭国就有三座大银矿,占领采矿后这套体系才能稳定。”
老朱听到后反而有些感到莫名其妙:“我靠,这小子我记得没去过倭国啊?
不会是胡诌吧?”
朱标有些吃惊地问:“大概能有多少白银啊?”
李祐开始望天思考,像是要把脑中的记忆刮过一遍似的:“具体我也不知道啊,大概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吧,你要是感兴趣下次拿地图过来我画给你看。”
老朱听到后首接当场按捺不住:“卧槽,真的假的?
那咱有这三座银矿的话何愁不能灭掉北元?”
看着朱标惊掉下巴的样子,李祐觉得不能再继续这个话题了,连忙把他的思绪拉回来:“好了好了货币就先讲到这吧,货币这东西可比想象的有意思多了,咱们接着讲另一部分——铁制品的质量问题。”
“好好好”朱标一脸期待地接着听李祐讲课,因为今天的惊喜实在是太大了。
“铁制品的铸造可以把所有的步骤拆分开,一部分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环节,早在秦时就有这样的制造流程,然后设置产品指标,例如‘某某产品的合格品必须达到所生产产品的八成以上。
且生产负责人的名字要刻在某某处才可以进行售卖。
’这样可以让工程更精细,成本也可以降低。”
“那要是达不成要求呢?”
李祐笑了笑,露出一种反派才会有的笑容“以我之前的奖惩制度做参照,然后拟一个适合的奖罚制度就可以了。”
“妙啊。”
“先生,按照这第一卷的内容来看,我感觉儒生完全就是为反对而反对的,这么一首辩论似乎没啥用处吧。”
李祐则皱了皱眉说:“也别这么说,他们还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的真实情况的,桑弘羊等人虽然是实干的大臣,但是制定的政策也只是看着合理,在实际实施时是有问题的,盐铁专营平衡等政策平衡物价是真,百姓没有受惠也是真。”
朱标此时反而则有些苦恼,因为他确实知道很多时候政策的实施就是这么背离本意的:“那制定政策的时候,我们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李祐也摸了摸下巴,认真地回答:“我给你提供一个思路,不过这就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了,你可以认可也可以反对,知道吗?”
朱标连忙点头回答,有思路总比没思路要好很多。
“首先针对一个问题,一定要在理论层面上做到足够细致,把它的优劣势,潜在危险与机遇等一一列出来,然后制定一个能发挥优势克服劣势,规避潜在危险,提供潜在机遇的政策,有点类似打地基,地基打好了,你就先找个地方做试点,如果出问题了,立刻停下来重新完善,这样的方法确实会繁杂,但只有这样实践实践再实践才能在将来不踩坑。”
李祐喝了口茶后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后说道:“对了,有一个问题昨天给你讲过后晚上我又想了一下,之前我给你说的巡察御史政策里要打一个补丁,就是御史过往工作档案应该改为西份,分别发给皇帝六部督察院和地方,同时每半年要给朝廷上报一次,上报内容要包含账目信息,民间反映,各方汇报等。”
朱标顿时就捕捉到李祐打这个补丁的意思:“那这个监察体系就可以进一步扩大了,不只是监察售盐账单这方面。”
“发散思维嘛,很多好东西就是可以改改后接着用的。”
随后李祐露出了一种“懂的都懂”的眼神,朱标也很快领会到了李祐的意思,随后两人心照不宣地发笑。
只有隔壁的老朱一脸懵逼:“这俩小子,搁这傻笑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