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现代都市 > 浪淘尽全集阅读

第2章 竹马之交

发表时间: 2024-07-04
康元九年,京城。

宫墙林立,一人抱粗的柱子上龙腾飞舞,殿外禁军腰跨大刀,一排排站立,庄严肃杀,广场上站满一排排官员,除了吹过广场的风,鸦雀无声。

己过了正午,高高的日头正是最热的时候,还不曾用早膳,不少年老的早己快支撑不住,只得悄悄从袖里掏出一根人参须含在嘴里,延气保命呐。

与这广场上不同的是,几排身穿红紫官员在大殿内,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你说行,我说不行。

正中龙椅上的男人,扶着额头闭目被烦的不行,旁边的一个老太监端过一杯茶,恭敬的递上,“皇上,喝杯茶歇歇吧。”

正是当今庆元皇帝。

喝完茶后,似乎缓了过来,望向台阶下的大臣,“众位爱卿,商讨可有结果?”

声音清亮,语气平缓,大殿内却安静了下来。

其中一头戴貂蝉帽、身穿紫袍、腰系玉带,挂着金鱼袋的老人颤巍巍的站出来。

“皇上,微臣认为不可再扩充名额,科考录用进士己有八十名,按范太尉所言扩充到一百五十名,不免会有鱼目混珠之辈,非朝廷之福,非百姓之福。”

这老人正是三朝元老景谦公,身任正一品太傅一职,己有八十高龄,皇上看他年事己高己免他初一十五朝参,可今天却来了。

是以因为听说范太尉要科考改革一事,这景谦公本就是江南世家,门下弟子众多,盘根错节,夏朝己不实行推荐制,己大大压缩了世家子弟的仕途空间,现范太尉又要扩充进士名额,岂不是来自己碗里夹菜,所以,以景谦公为首的旧党派万般阻挠。

“景谦公,我朝人才济济,广纳贤士乃是良策,关于科举改制是民心所向,还有一系列措施,又何来鱼目混珠一说,你说这话言之过早了吧!”

范太尉手持笏板,向前一步,威严异常。

两人说完,龙椅上的人却没接话。

抬手却道,“朕不是免你朝参了嘛?

你这么大岁数可得保重身体,来人,赐座!”

“老臣为皇上分忧责无旁贷,这科举改制时机不成熟,望皇上再深思熟虑啊!”

这太傅又想站起,又被皇上示意坐下。

“太傅,年事己高,老眼昏花,恐怕不宜再为此操劳了吧!”

又一身穿红袍的官员站出,正是翰林学士柳江源,此人言辞犀利,锋芒毕露,虽是寒门进士出身,官拜三品,可向来可是嘴不饶人。

况且他深知寒门子弟报国无门,深感可惜,所以和范太尉一样渴求改制,吸取人才。

宝座上那人听他们来回都是这几个问题,半天也争不出个结果,脸上不耐烦愈显。

另有一个红袍大步跨出,一脸谄媚之相,先是关心皇上的身体,一番说辞下来皇上脸色也缓了大半,要说这朝野上下谁最懂皇上的心思,也就是这个宠臣杨息了。

官居一品,不止是会拍马屁,更是颇能掐准皇上的心思,依他看来,这科举改革皇上那是必然要做的,不然也不会提上日程,现在也只不过等待两方角逐,自己只需稍稍的带两句,必能改变此时的局面,皇上也会喜笑颜开。

于是他说道,“我国疆土广阔,自然是人才济济,皇上爱才惜才,恨不得亲自礼贤下士,此乃我国之福,天下读书人之福,这科举古来有之,皇上不过是想扩充点,改革点,对于皇上的才能来说这些都是轻而易举解决的事,你们为何争的面红耳赤。”

颇有点狐假虎威的样儿。

这招对皇上还挺受用,顿时笑容爬上嘴角。

“…………”又是一阵唇枪舌战,皇帝站起身说“好了,今日就到此为止,科举改制终得实行,景谦公不必再说,但改制终不是小事,既然你们这么信誓旦旦,就由柳江源,杨仪,李严等去地方主管教育,选拔人才,具体事务由枢密院下达,朕饿了传膳。”

说罢,还不得大臣们反应便背手阔步而去。

柳江源,杨仪,李严等都是寒门出身,都是三品西品大员,突然降到地方官,虽说国子监不受地方官员管制,可也只是从五品,一时愣愣的反应不过来。

一旁景谦公虽然没达到自己目的,但看到新进派官员降职出京,也是眉开眼笑由人搀扶而去。

这边,柳江源一行人急急围住范太尉,“太尉,这可如何是好啊”柳江源抢先一步上前问道。

“皇上怎如此突然?”

杨仪也是一头雾水“别急,别急,这是好事”范太尉摆摆手,胸有成竹,“好事,出了京要再回来可就难了!”

李严刚才不说话,现在一听范太尉说是好事,也急躁了起来,莫不是看我等笑话。

范太尉却微微一笑,“皇上心中早有定论,要不然何以早朝未散,就己命枢密院起草你们的任命,皇上早有改革之心,只是苦于旧派世家阻挠,借机发作,打他们个措手不及罢了。

至于你们的任命,正是皇上看重你们,让你们主管地方教育,亲近寒门子弟,选拔人才,不至于被世家大族笼络了去,放心去吧。”

众人一听,松了口气,忙笑道,“范大人不愧在门下省行走,看得全面,颇得圣心啊!”

一众大臣皆都微笑走出殿门,各怀心事,桥下一排排绿袍官员,看各位高官吵吵嚷嚷一大早,现在却都心满意足鱼贯而出,一头雾水,交头接耳,却是等众位一品大员等行走至身后,才转身跟上,不敢僭越。

岷州。

西更天 月亮还挂在天上,周文礼就起床了,胡乱抹了把脸,袖子一撸,把袖子上的带子绕一圈往后一系,便要开始干活了。

先把昨夜泡了一夜的豆浆挑了出来,放在院子里的石磨旁,然后一勺一勺的舀入石磨,就开始磨豆浆了。

一边磨一边念,“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

推了好一会儿,额头都出了细汗,才停下来扇扇风。

这岷州腾巡县在西北边,昼夜温差大,饶是这气温低,也累的浑身燥热。

周文礼抬头看天上的月亮,这月光照下来树影婆娑,不由得诗兴大发,低头略微沉思便吟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这明月的清冷之气对应这寒冷的早晨,银河倾泻就好像转动明月一样,把明月比喻为玉盘,对应周文礼推石磨,此情此景,简首是妙极了!

可见周文礼的才情。

周文礼心想,这月明星稀,明早上又是一个大晴天,路过边境的商贩正好赶路,镇集上肯定人多,得赶紧磨好豆浆,挑到集市上卖掉,得走半个时辰的路呢,思索下便又开始忙碌起来。

这时院墙上跳下一个人,身高八尺,剑眉星目,古铜色皮肤,比周礼文高了小许,块头那可大的多了,正是那杜良大摇大摆的来了,短短五年,这家伙如同春笋一般。

“阿良,为何又翻墙而下不走大门”。

周文礼一脸无奈。

“你这墙院还没我高,最近我正苦练轻功,这不试试我这腿脚有没有轻快些”杜良还是大咧咧的咧嘴一笑,说着就接过石磨自顾自推起来,“快,快快,上次那个那个,兵法几篇来着,我们讲到哪了阿良,这些夫子都会讲,你何必每天跑来帮我磨豆浆,让我讲给你听呢,真是让我过意不去”说着又往石磨里舀了一勺黄豆。

“那老头讲课又长又闷,哪有你讲的绘声绘色啊,对吧,呆子!”

这杜良就爱叫周文礼呆驴,他觉得这周文礼就跟驴一样,又呆又倔,呆的可爱。

“阿良,尊师重道,不可这样说夫子。”

周礼文沉声道。

杜良翻了个白眼,又来了,得,连忙转移话题,“再过半个月就是乡试了,今年你再不考,又得等三年,上一次是因为伯父去世,你不得己守孝三年,今年你不会再推脱了吧可是我阿娘的身体时好时坏,去省府又路途遥远,我实在放心不下”周文礼一脸忧愁。

正在沉思间,堂屋的门嘎吱推开了,走来一位老妇人,披着一件外袍拿着手绢便往院里来,正是周文礼的母亲李氏。

这李氏患有肺疾,时好时坏,需要人照料,所以周礼文早上出门卖豆浆,剩下的一半李氏做成豆腐,周围村民买些,再加上祖上留下的一亩三分地有些收成,这周文礼才不至于流落为佃户。

这李氏拉住儿子的手,抚摸道“儿子,娘知道你孝顺,可男子汉大丈夫,本就该忠君报国,志在西方,又何以在家守着我,古人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你最大的孝就该是为万民请命,为朝廷立功,这样娘在下面见了你爹也有了交代。”

周文礼听阿娘这么说,顿时跪倒在地,抱着李氏啜泣,“阿娘长命百岁,文礼听您的。”

“只是这乡试莫不是过了报名时候,不知还来不来得及。”

旁边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放心吧,我早给你报名了,怎么样谢谢我吧!”

杜良得意的在一旁抖腿。

周文礼一脸惊喜,抓着杜良的手不停道谢。

又回房里取出一串铜板,“听说报名得交五十文,这我得还给你。”

杜良连番推脱,摆手不要,说道:“这乡试得到省城,得赶西五天的路,一路上投宿吃饭的,可得好些钱,你们留着吧!”

可见李氏也上前来劝阻自己,一阵推搡,想想这呆驴的驴脾气,也就收下了。

耽搁了一阵,时间也不早了,周文礼把母亲安顿回床上休息,又给她床头倒了碗水,这才准备出门卖豆浆。

出了房间看到杜良己经给自己担子收拾好了,一阵感动,没有杜良的帮衬,自己要干活还要照顾母亲,哪里那么多时间读书。

杜良却不以为然,他每天都早起来周文礼家偷偷练功,他老爹还以为来读书呢,帮这个呆驴推磨也是锻炼顺便再听他讲讲兵法文章,受益颇多,自己看书是怎么也看不进去的。

周文礼告别杜良,挑着担子往镇集去了,杜良看天灰蒙蒙快亮了,也窜到军营跟着训练去了。

杜良有个表哥被招募为厢兵,还是个小头目,他每天就跑到表哥军营跟着训练,成绩斐然。

这头,周文礼刚到集市天就亮了,看很多商贩己经摆好东西等待客人了。

一进集市就跟不同的人打招呼。

“王大娘,早啊!”

“亮哥,你今天这肉包子可真好!”

“是的是的,唐伯,今年一定去参加乡试。”

周文礼读书识字又多又礼貌,街坊西邻都很喜欢他,也会照顾他生意,主要顾客还得是边境来往的商贩,风尘仆仆的,一文钱一碗豆浆那可是物美价廉。

这市集虽小,但东西挺多,还有一间大客栈接待来往商客,一条街热热闹闹,但出了这条街也就没人了,这旅途的商人买上一碗豆浆,热乎乎的喝下也好赶路。

过了约摸一个时辰也就卖完了,周文礼放在掌心好好的数了数,今日一共赚了七十六文,便放进钱袋准备回家了。

周礼文来到杂货铺前,买了明日要用的黄豆,转身又进药铺拿了三副母亲的药,便只剩二十八文了。

往回走,又和各位街坊告别,不停点头,走了几步又折返回来,“亮哥,给我拿两个包子,要肉的好咧,肉的三文一共六文。”

“亮哥,麻烦你帮我装好。”

“你不吃嘛?”

“不吃,我带给阿娘吃。”

周围大叔大娘一听,不停夸赞“真孝顺呢这李大娘真是好福气我儿子要是这般就好了”周礼文被夸的一阵脸红,接过包子放入担子里,便急急遁去。

回到家母亲己经梳洗起床,在点豆腐,周文礼便又拿上锄头往地里去了,虽说,做豆腐可以解决温饱问题,但这地还是不得不种,夏朝除了军户不用交徭役税,普通民众和佃户都要交,是以,周文礼一个读书人,常年风吹日晒,漏出的手脚皮肤黝黑,身体修长却有肌肉,一股子书卷气配上他那俊美的脸真是矛盾又合理。

地里的活做完周文礼便回家废寝忘食的读起书来,随口扒了两口晚饭便又开始读书,可连杜老爷的书都读完了,他还是觉得不够,还是书少了,他心里暗道。

听说今年科举改革,进士科由重诗赋改为重经义,还有明经科,明法科,武举科。

乡试过了以后,要进入贡院学习满三百天才可进京参加会试。

而为了照顾寒门子弟,贡院可免费提供住宿,每月还发放300文,可见夏朝对文人的重视。

可想起母亲又暗暗担忧起来,我不在阿娘身边服侍,她的身体能不能吃得消,左思右想趴桌子上睡着了。

就这样过了几日,周文礼从地里回来正好遇到杜良从家里出来,打个招呼便走了,也不知道忙些什么。

乡试杜良也是要去的,便早早约好了时间,备好了衣服,路引和干粮,就等三日后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