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在同龄人当中身材高挑,鹤立鸡群,因此周围的小伙伴们都称呼他为“大个子”。
李雨自从得过流脑后,一些顽皮的小孩听大人说得过流脑的容易痴呆,就开始戏称他为“傻大个”。
每当听到这个不友善的绰号时,李雨就会发怒,他毫不犹豫地挥舞着小小的拳头朝那些叫他外号的孩子打去。
由于身体上的优势,那些小孩根本无法与之抗衡,只能被打得哭哭啼啼地跑回家向父母告状。
被打的孩子的家长便会找上李雨的父母。
面对这种情况,李雨的父母也无可奈何,只能一边诚恳地道歉,一边将李雨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他:“打架是不对的行为。”
满心委屈的李雨愤愤不平地反驳道:“是他先骂我的!”
这时,父母只能耐心地解释说:“骂人固然不对,但动手打人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更何况对方还是你的小朋友,遇到事情应该跟爸爸妈妈讲,而不是通过打人来处理呀。”
听完父母的话,李雨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默默地低下了头,表示认错。
“好了好了,明明骂人也不对,也不能完全责怪小雨。”
“明明,给小雨道个歉。”
“对不起对不起”两个小朋友相互道完歉后,他们的父母都露出了欣慰而又会意的笑容。
被打的小孩名叫江明,他与李雨年龄相仿,平日里总喜欢腻在一块儿玩耍。
两家人因为孩子们的关系走动频繁,相处得十分融洽。
眼见着两个小家伙都认了错,大人们便不再追究,转而唠起了家长里短。
李雨见状,深知此时大人们无暇顾及他们,便悄悄对江明提议道:“要不咱们去捉知了玩吧?”
“好啊!”
江明想也不想便一口应下。
不一会儿功夫,这两个刚刚还打的不可开交的小顽童又变得亲密无间,仿佛什么事都未曾发生过一般。
他俩兴高采烈地跑回家中取来细长的竹竿,接着西处寻觅蜘蛛网,并将其缠绕于竹竿顶端。
待到竹竿头部裹满厚厚的一层蛛网时,两人迫不及待地朝着水库的堤坝飞奔而去。
盛夏时节,阳光炽烈,水库堤坝上绿树成荫,繁茂的柳枝随风摇曳。
此起彼伏的蝉鸣声宛如一支激昂澎湃的合唱团,在漫天飞舞的柳絮间纵情歌唱。
李雨和江明快步跑进柳树林中,李雨兴致勃勃地对江明说道:“不如我们来比比谁粘到的知了更多吧!”
“没问题!
那你就在这儿粘,我去那边看看。”
江明欣然应战。
“好嘞!”
话音未落,二人便分头行动起来。
他们手持竹竿,全神贯注地寻找着目标,一场别开生面的“粘知了大赛”就此拉开帷幕……粘知了可真是一项需要耐心与细心的活儿!
李雨目光锐利,一眼便瞧见树干上那伏着的知了。
他轻手轻脚地凑近,小心翼翼地将竹竿朝着知了缓缓伸去。
仿佛察觉到了危险临近,知了的鸣叫声戛然而止。
待竹竿快要触碰到它时,知了猛地张开翅膀,企图逃离。
只可惜一切都太迟了,当知了的翅膀刚刚展开之际,便己被蛛丝牢牢黏住。
就这样,李雨成功粘到了第一只知了。
然而,要想顺利捉到知了并非易事。
有时候,还没等李雨将竹竿伸过去,警觉的知了早己振翅高飞;有时候,就算知了被粘上了,它们仍会拼命挣扎,最终逃脱束缚。
就这样,李雨和江明在堤坝上尽情享受着粘知了的乐趣,全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
首到他们的父母前来寻找,两人才很不情愿的停下来。
经过一番努力,李雨一共捉到了五只知了,而江明仅有三只。
心有不甘的江明向李雨挑衅道:“明天咱们去钓青蛙,再比试一场,看哪个钓的多!”
第二天午后,太阳依旧高悬,炎热无比,但这没有阻挡住江明和李雨贪玩的脚步。
不一会儿功夫,两人兴高采烈地拿起早己准备好的竹竿,如脱缰野马般奔向了水田边,开始玩起钓青蛙的游戏。
当时的部队大院位于鹰潭的郊外,与大片的农村相邻。
大院内也有着着一块块的水稻田。
每逢盛夏时节,这些水田便成为了青蛙们的乐园——它们或嬉戏于水中,或躲藏在稻丛之间,发出阵阵悦耳的蛙鸣声,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那独特的“呱呱”声总是此起彼伏,仿佛一曲大自然的交响乐。
而钓青蛙这项游戏,则需要一些简单的工具:首先将一根细绳系在细长的竹竿顶端,另一端则紧紧缠绕着一小团棉花。
接下来,只需将棉花团浸入水中稍稍浸湿,再小心翼翼地将竹竿伸进水田里,并轻轻抖动。
青蛙会误以为棉花团是可口的昆虫美食,于是毫不犹豫地纵身一跃,张开嘴巴将其吞下。
就在这一瞬间,迅速收起竹竿,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便成了囊中之物。
......对于李雨来说,那段粘知了、钓青蛙的美好时光成为了他童年记忆中的瑰宝。
即使长大成人之后,他仍然会时常与朋友们分享这段有趣的经历,每每谈起,总是眉飞色舞,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