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柳梢头…抬头望了一眼树梢的弯月,赵皖皖低头思考,依稀记起刚刚追完那偷儿,缓步挪回来的途中,有许多比成年男子还高的灌木,原主是皖北人,不识得这些树种,赵皖皖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原人,一眼认出那些枝干像柳树,叶子狭长的灌木就是蒙古柳,俗称“筐柳”,顾名思义,此种灌木的枝条编筐最是实用。
赵皖皖清晰记得穿越前那一世还有人用筐柳枝条加工成编筐、簸箕、箱子、安全帽等手工艺品,从实用品变成工艺品,卖价一下子翻了不知几倍。
思索片刻,赵皖皖往火堆里续了一些柴禾,就带着小刀,去发现筐柳的地方割柳条,小刀是挖野菜用的,自然不比砍柴的柴刀锋利,赵皖皖把小刀当成锯子用,先用刀沿着筐柳枝条的根部划一圈,把红色的表皮割破,再用脚顺势一踢,手指粗细的柳条就齐根折断了。
就这样刀、脚并用,过了一个小时,堪堪弄下来水桶粗细的一捆筐柳,用筐柳的枝梢把这些柳条绑好,赵皖皖试着掂量一下,虽然原主做惯农活,但是这些筐柳想要扛起来走却是没门。
两、三百米的距离,哪怕路面还算平坦,赵皖皖手脚并用,连拉带拽,还是用了一刻钟才把这些柳条拖拽回庙门口。
此时柴堆己经隐隐有渐熄的颓势,赵皖皖赶紧又添了一些柴进去,用一根稍长的木棍挑了两下,让上面的柴禾和下面的灰烬存一些间隙,火堆就重新旺旺的烧了起来。
就着月色与火光,赵皖皖用手把每一根筐柳上的叶子捋下来,然后用小刀把上面的细枝和节疤小心地除去,一边理顺枝条,一边脑海中不停回忆原主草编的窍门和前世看到柳条筐的样子。
先是把理好的枝条放在火边一点点烤软,考虑到工具不是很趁手,自己力气不够大,赵皖皖打算编镂空的背筐,就是用途有点类似于南方的背篓,又比背篓底座大,肚口宽,重量轻,适合中原地区捡拾柴禾,背运粮食时使用。
要是装小件东西,还可以在里面垫上包袱皮,防止物品从镂空孔洞处漏出来。
赵皖皖先是摸索着确定好筐的底座,然后用压一挑一的方式一点一点沿着纹路编制。
开始还进展缓慢,过了一小会,原主的巧手就适应了柳条的质地和柔韧度,速度逐渐加快,到后来只能看到柳条上下纷飞,很快一个背筐的雏形就编好了。
考虑到原主的身高,背筐编的并不是很高,约莫有五、六十公分的样子,就是要确保赵皖皖能背的起来。
此时还不能把超出筐预计高度的枝条割断。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编筐最难的还是在收口处,得用柔细的枝条沿着筐沿把竖于西周的枝条都编进去,编成麻花形状,收好口后,再把多余的枝条去掉。
小刀不大趁手,只能用水磨功夫一点一点切断多出来的枝条。
此时一个镂空背筐己经基本完工了,本来应该是用麻绳作为筐的背带,像背双肩包一样背在身后。
但荒郊野外,身无分文,赵皖皖也没地方去寻觅麻绳。
好在路边的野草不需银钱,虽然经霜编不了精细的物件儿,但是搓个草绳还是绰绰有余。
赵皖皖选了较长且韧性更足的野草,割了一大堆,分几趟抱了回来,挑挑拣拣,放在腿上搓成拇指粗细的草绳。
草绳约莫够长了就停下来,收好两端,系在背筐的镂空处,一个纯手工背筐就做好了。
背起来试了试,又上下跳了跳,既轻便又牢固,赵皖皖表示本人非常满意。
照此又编了两个筐,还是大小号的,正好三个筐能套在一起,俄罗斯套娃一样,背起来也不很重,恰是赵皖皖能承受的重量。
转眼间东方己经开始泛出鱼肚白,再过一会庙里的和尚该开始撞钟做早课了。
赵皖皖扫视了一下战场,抱的柴禾刚好燃尽,割的柳条也正好用完,庙门前散落了一地筐柳叶子和细枝条。
这样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可不符合二十一世纪文明好市民的行为要求,于是把筐柳的细枝捡拾到一起,用剩下的草绳绑了几个简易的笤帚,把背筐和其他的笤帚放在旁边,拿起其中一个笤帚试了一下,扫的还挺干净。
于是赵皖皖把山门前的叶子和草屑扫到一起,大的抖搂出来首接放到老和尚柴堆旁,细小的草屑也用挖野菜的篮子盛了堆放过去,算是偿了一些老和尚的柴禾。
扫完枝叶,刚好火堆的灰烬燃尽,用木棍扒拉扒拉,发现确实没有火星了,又用扫地的笤帚给推堆到山门一侧的墙根下,毕竟时下没有各种化学物质洗涤用品,草木灰用途多多,是好用的去油、去污剂,相信老和尚应该也有用处。
这些做完,赵皖皖有些气喘吁吁,刚要坐到台阶上歇一歇,就听到庙里钟声悠然响起,而后有踢踢踏踏的脚步声由远及近。
吱呀一声,两扇山门缓缓打开,正好一缕阳光射过来,照进将开未开的两扇门之间,投映在身穿灰色僧袍的老和尚身上。
老和尚还未踏出山门半步,只听得旁边一个稚嫩又隐含风霜的沙哑嗓音响起:老师傅,昨天晚上错过了宿头,在门外未经允许动用了您的柴禾,实在无理,这几个笤帚是我昨晚闲来无事绑的,虽然不值些什么,算是我的些许回报,还望笑纳。
现如今确实囊中羞涩,待他日脱了困境,必将再来庙里给菩萨供奉香火。
红漆斑驳的山门洞开,老和尚跨出山门。
朝阳的光虽不热烈,但也照的老和尚半眯了眼睛。
“阿弥陀佛!”
老僧智聖站在台阶上缓诵佛号,“小施主不必如此,我佛慈悲,普度众生,不求香火回报。
你既有心绑了笤帚,此间因果就算了了。”
“既如此,就多谢老师傅了”赵皖皖学着原主记忆里的场景,将右掌立于胸前,向老和尚鞠了一躬。
抬头,正好看到庙门上的牌匾,老旧的匾额上书写三个大字“清涟寺”。
正北的村子是不能去了,赵皖皖内心猫猫叹气.JPG,打算迂回一番,从东面的村子绕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