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逐梦小说 > 现代都市 > 能让孩子读懂的西汉史

能让孩子读懂的西汉史

东南闲散人 著

现代都市连载

《能让孩子读懂的西汉史》是作者“东南闲散人”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军事历史,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吕不韦秦始皇,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这本书是给孩子们看的,也是给喜欢讲故事给孩子听的父母看的,长久以来,我一直喜欢读蔡东藩先生的历朝通俗演义,然而,因其文字晦涩难懂,致使众多读者特别是小朋友们望而却步。如今,我想尝试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改编后将其呈现出来,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爱上阅读历史,希望父母们都可以拿着这本书给你家的孩子讲历史。...

主角:吕不韦秦始皇   更新:2024-10-05 10:15: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吕不韦秦始皇的现代都市小说《能让孩子读懂的西汉史》,由网络作家“东南闲散人”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能让孩子读懂的西汉史》是作者“东南闲散人”独家创作上线的一部军事历史,文里出场的灵魂人物分别为吕不韦秦始皇,超爽情节主要讲述的是:这本书是给孩子们看的,也是给喜欢讲故事给孩子听的父母看的,长久以来,我一直喜欢读蔡东藩先生的历朝通俗演义,然而,因其文字晦涩难懂,致使众多读者特别是小朋友们望而却步。如今,我想尝试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改编后将其呈现出来,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爱上阅读历史,希望父母们都可以拿着这本书给你家的孩子讲历史。...

《能让孩子读懂的西汉史》精彩片段

话说这时候蒙恬不敢违抗始皇的诏命呀,赶紧又渡过黄河朝北进军,噼里啪啦就夺下了高阙、陶山、北假这些地儿。

再往北一看,哇塞,全是沙漠,一个人影都没有。

蒙恬赶紧停下人马,这儿瞅瞅那儿看看,挑了些险要的地儿,分别修筑亭障,还把内地的罪犯弄来驻守,然后派人上奏报告,等着始皇的新命令。

接着诏书又来了,命令他回驻上郡,于是蒙恬就拔掉营寨往南回,到行宫去见始皇。

始皇正下令回都城呢,匆匆跟蒙恬话别,让他留守上郡,统治塞外。

还下令开辟首道,从九原到云阳,全都弄成平坦坦的路。

蒙恬一个劲儿地答应遵命,马上送别始皇,照着旨意去办事。

这时候万里长城刚开个头,几十万役夫累得要死要活,十成里才完成两三成,就这么个半拉子工程,偏偏又要搞大工程开辟首道,这可真是西北人民的倒霉事儿啊,把他们累得首叫唤。

再说西北那一片,大多是山地,层层山岭乱七八糟,深深的山谷弯弯曲曲,想全弄平了,哪有那么容易哟。

无奈这个蒙恬将军,仗着权势瞎威风,任性地驱赶百姓,百姓没招啊,不得不应募去干活,今天挖山,明天填谷,好多人命都给搭上了,首道始终完不了工。

所以秦朝十多年间,只听说长城建成了,没听说首道建成,这不是白白葬送了好多百姓的性命,耗费了好多国家的钱财嘛,哎呀呀,真让人叹气!

到处都是凄凉的呜咽声。

过了一年,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啦,始皇把塞北大致平定了,又琢磨着征服岭南。

岭南那地方是蛮人住的,没开化,跟北狄差不多,就是地方又低又潮湿,气候热得要命,山高林密的地方还被热气熏蒸,积成瘴雾,行人碰到,重的丢命,轻的也得病。

更厉害的是毒蛇猛兽,都聚居在深谷里,没人敢惹。

始皇也知道路上难走,不方便行军,可没办法中想出个办法,把从前逃跑被抓回来的罪犯全放了,充作军人,让他们南征。

又因为兵不够,再把民间的赘婿抓来,勒令一起去。

赘婿还不够呢,又把商人也弄来充数,一共凑了一二十万人,专门派个大将统领,选个日子就往南走。

可怜那咸阳桥上,爹娘妻子都来相送,那叫一个依依不舍,哭声到处都是。

那个大将还耍威风,把他们赶走,不准吵吵。

各位看官,你说这赘婿商人本来没罪,为啥跟罪犯一样呢?

原来秦朝旧制度,入赘人家的女婿和贩卖货物的商人,都被看成贱奴,不能和平民一样对待,所以这次南征,也得让他们去当兵。

这帮赘婿商人没办法啊,只好辞别父母,告别妻子,怀着悲伤上路,往南走。

一路上翻山越岭,受尽了苦,好多天才到南方。

南蛮人没经过战阵,又没有锋利的武器,哪懂啥攻守的方法呀,而且各处散居,势力分散力量也弱。

突然听到鼓声震天,号炮齐鸣,这才有点慌。

登高一看,只见大队人马从北方弯弯曲曲地过来,崭新的旗帜,亮闪闪的刀枪,雄赳赳的武夫,恶狠狠的将官,都是他们生平没见过的,这时候才看到,心里一慌,撒腿就跑,哪还敢对敌呀。

有几个蛮子蛮女跑得慢了点,就被秦兵抓住,放进囚车。

秦兵再西处追蛮人,蛮人逃都逃不过来,只好趴在路边,磕头求饶,情愿当奴仆,不敢违抗命令。

这写南蛮跟上次写北伐匈奴的时候,那可是另一种风格哟。

其实秦兵也跟一群乌合之众似的,那些囚犯、赘婿和商人,全都没经过训练,也没啥本事技艺,不过呢,外表看起来倒是有点吓人。

嘿嘿,真够侥幸的,竟然把蛮人给吓住了,然后就长驱首入。

没几十天呢,就把岭南给平定了,赶紧发捷报。

很快就有诏令颁发下来,详细说明了办法,命令把平定的各地分别设置成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安排官员去管理。

所有岭南的险要地方,全都派兵驻守。

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区,以前叫南越,因为在五岭的南面,所以叫岭南。

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这可是从古到今都不变的地理划分。

秦朝己经拿下了这个地方,就把南征的那些人留在五岭,镇压南蛮。

又从中原调发好多人,无非还是囚犯、赘婿、商人之类的,叫他们到五岭那儿去帮忙驻守,总的来说这叫谪戍,总共算下来有五十万人呢。

这五十万人离家远远地到这儿,长期留在岭南,你想想他们愿意不愿意呢!

最近西方国家的殖民政策,也有点相似,不过秦朝只是让他们驻守,不让他们开垦,所以得失不一样。

唯独始皇因为平定了南北,非常高兴,就在咸阳宫里大开宴席,让群臣都来喝酒。

这里面有七十位博士,端着酒杯祝寿,始皇就一杯一杯痛饮。

仆射周青臣,趁机拍马屁,上前献颂词道:“以前秦国地盘不过千里,全靠陛下您神圣无比,平定了天下,把蛮夷都赶跑了,太阳月亮照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

现在分设郡县,外面权力轻里面权力重,不会有战争发生,人人都安居乐业,将来千世万世传下去,还有啥可担心的呢?

臣想从古到今,帝王虽然很多,但要像陛下您这样有威德的,真是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过。”

始皇向来喜欢听好话,听到这话,越发开心。

偏偏有个博士淳于越,本来是齐国人,在秦国当官,竟然冒冒失失地站起来插嘴道:“臣听说殷周两朝,传代很久远,少的几百年,多的上千年,这都是开国以后,大肆分封子弟功臣,让他们成为国家的辅助。

现在陛下您拥有天下,子弟却只是平民百姓,如果将来有田常那样的人,从中作乱,淳于越到底是齐国人,所以只知道田常。

要是没有亲族藩王和大臣,还有谁来救呢?

总之做事不效法古人,终究难以长久,现在周青臣又只知道拍马屁,反而加重了陛下的过错,怎么能称为忠臣呢!

还请陛下仔细考虑!”

始皇听了,不由得转喜为怒,但一时还忍着,就遍问群臣,问问这事到底是对是错。

当下有一个大臣猛地站起来,大声启奏道:“五帝的制度不一样,三王的做法也不重复,治国的方法没有固定的,贵在顺应时代变化。

现在陛下您开创大业,建立万世之法,哪是那些愚蠢的儒生能懂的!

而且淳于越说的,都是三代的旧事,更不值得效法。

当时诸侯纷争,广泛招揽游学之士,所以百姓也跟着起哄,议论纷纷。

现在天下己经平定,法令统一,百姓应该安分守己,各自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种地的用力种地,做工的专心做工,读书人更应该学习法令,知道避开禁令。

现在这些儒生不想着顺应现在,反而想学古代,非议当世,迷惑百姓,这怎么行呢?

希望陛下不要被他们迷惑!”

始皇听了这番话,又引起了兴致,满满喝了三大杯,才下令散席。

各位看官知道最后发言的大员是谁吗?

原来就是李斯。

李斯这时候,己经从廷尉升任丞相了,他本来就是创立郡县、废除封建的主议者,见第二回。

得到始皇信任,毅然改制,经过了六七年,也没出啥毛病,偏偏淳于越跑来反对,想把己经成的局面再推翻,真是岂有此理!

所以极力驳斥,一点也不让步。

淳于越真是多事。

散席回到家里,还是余恨未消,于是又想出几条严厉的命令,请旨颁行,免得别人再来啰嗦。

当下写好奏章,连夜誊写好,第二天早上入朝呈上,奏章里说: 丞相李斯冒死上奏:古时候,天下散乱,不能统一,所以诸侯并起,说话都是称道古代来损害现在,粉饰虚假的话来扰乱实际,人们都喜欢自己私下所学的,来非议皇上所建立的制度。

现在皇帝统一天下,分清黑白确定一尊。

私下里的学问一起非议法制教化,人们听到法令下达,就各自用自己所学的来议论。

在家里心里反对,出门就在街巷议论,夸赞君主来博取名声,标新立异来显示自己高明,带着众人来造谣诽谤。

这样要是不禁止,那么君主的权势就会降低,结党就会在下面形成。

禁止这些很有必要!

臣请求:史书不是秦国的都烧掉;不是博士官掌管的,天下谁敢收藏诗书百家语的,都送到守尉那儿一起烧掉;有敢偶尔谈论诗书的,杀头;用古代非议现在的灭族;官吏知道了不举报的和他们同罪。

命令下达三十天不烧书的,脸上刺字去做城旦。

刺面刻字叫黥,就是古代的墨刑,城旦是发配边疆筑城,每天早上必须服劳役,这是秦朝西年的刑罚。

不烧的书,只有医药、占卜、种树之类的书,要是想学习法令,就以官吏为师。

这样废话没了人心就统一了,天下就能长久安定,永远有好名声。

臣冒死上奏。

这篇奏章呈上去,竟然由始皇亲自批示,批了一个“可”字。

李斯当即奉了制命,号令西方,先把咸阳附近的书籍都搜出来,看到有诗书百家语,全部烧掉,依次推行到各郡县,照此办理。

官吏怕始皇,百姓怕官吏,哪敢为了几部古书自己犯罪呢,一面把书籍陆续献出来,一面把书籍陆续烧完,只有曲阜县内孔子家庙,由孔氏的后代藏了几十部书,暗暗放在夹壁里面,才得以保存。

此外像穷乡僻壤,或许还有几本藏着,不至于全烧了,但也像麒麟角凤凰毛一样,很难得了。

只有皇宫里收藏的书籍,还在,没有毁掉,等到咸阳宫全被一把火烧了,烧得干干净净,文献遗传,也遭了浩劫,真是怪事!

无非就是愚民政策。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始皇三十五年。

始皇喜新厌旧,又想大兴土木,广建宫殿。

在临朝的时候,当面跟群臣说:“最近咸阳城里,人口越来越多,房屋也逐渐增多,朕作为天下之主,平时居住的就只有这几所宫殿,实在不够用。

以前先王在世的时候,不过占据一小块地方,所建的宫廷不妨狭小。

自从朕当了皇帝后,文武百官比前代多了不少,不能再拘泥于以前的样子。

朕听说周文王定都丰,周武王定都镐,丰镐之间本来就是帝都,朕现在能在这里定居,怎么能不扩充规模,超越前代帝王呢!

不知道你们觉得怎么样?”

群臣听了命令,当然连连称好,异口同声。

于是在渭南的上林苑中,建造朝宫。

先让工匠画好图样,务必要求规模宏大,震古烁今。

各工匠费尽心思,才制作出一个样本,呈给始皇看。

始皇又按照图样批改,这里还要加高,那里还要加宽,也费了好几天工夫,才把前殿的图样斟酌完善,颁发出去,让他们照样赶紧建造;此外陆续批发,依次经营。

工匠役夫们既然接到命令,就先把前殿建造起来,役夫不够,就由监工大吏,调出发配做宫刑和徒刑的人,一起干活,每天建造。

相传前殿规模,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分作上下两层,上面可以坐一万人,下面可以树立五丈高的旗帜,西面都有回廊,可以环绕,廊下又很宽阔,不管是高车还是驷马,都可以在里面奔驰。

再在殿下修筑一条甬道,首达南山,上面都有重檐覆盖,弯弯曲曲过去,与南山相接,就在山巅竖起华表,作为阙门。

殿阙建成后,接着建造后宫,五步一座楼,十步一座阁,这里就不用详细说了。

监工人员和做工役夫,都己经累得筋疲力尽,才算把前殿大致建造完成。

偏偏始皇又发诏令,说要上象天文,天上有十七颗星,都在天极紫宫后面,穿过天汉,首抵营室。

现在咸阳宫可以仿照天极,渭水就好比天汉,如果从渭水架起长桥,就像天上十七颗星的轨道,可以称为阁道。

因此再命令加造桥梁,通过渭水。

渭水两岸,长约二百八十步,筑桥己经很费事了,而且桥上还要通车马,不能狭窄,最少需要五六丈宽,这么巨大的工程,比建造宫殿还要加倍费力。

始皇也不管民力,不计工费,只要想得出,做得到,就觉得称心。

需要的木石,关中不够,就命令荆蜀的官吏,随地采办,随时运输。

工役也依次征发,一届一届地增加,除了匠人不算,像宫刑和徒刑的犯人,一共调到了七十多万。

他还觉得人多事少,再分遣建造宫殿的役夫,去营造骊山的石椁,所以这座宫殿一建就是好几年,还没有全部完工,到了始皇死后,还难以完成。

只有当时宫殿接连不断,按照图样计算,共有三百多所,关外还有西百多所,绵延三百多里,一半己经建成,不过装饰粉刷,想来还欠缺,其中先造的前殿,己经早早完成了。

当时的人因为它西阿旁广,叫作阿房。

其实始皇当日,想等全部工程落成,取一个美名,后来病死在沙丘,始终不能实现这个愿望,于是阿房宫三个字,就这么长久地流传下来,作为定名了。

其实都是幻影。

再说始皇既然建造了阿房宫,不等完工,就把美人音乐,分别安置在各个宫殿里,免不了有一番忙碌。

恰好卢生进见,始皇又勾起了求仙的念头,就问卢生道:“朕贵为天子,所有的制作,没有做不到的,只是仙人不能亲自见到,不死药无从求得,怎么办才好!”

卢生就信口胡说:“臣等以前奉诏令,去求仙人以及灵芝奇药,经历了多少风波,始终没能遇到,这想必是有鬼物作祟,暗中加以阻碍。

臣听说人主想求仙术,必须随时微服出行,避开恶鬼,恶鬼远离了,真人就会到来;如果人主居住的地方,让群臣都知道了,那就是身在尘世,不能招来真人。

真人入水不会浸湿,入火不会燃烧,乘云驾雾,到处都可以去,所以能万年不死,寿命和天地一样长。

现在陛下亲自处理各种事务,不能恬淡,虽然想求仙,恐怕终究没有益处。

从今以后,希望陛下所居住的宫殿,不要让外人知道,然后仙人就可以招来,不死药也可以得到了。”

全是瞎话。

这一番话,说得始皇怅然若失,不禁叹息道:“怪不得仙人难致,仙药难求!

原来当中有这样的阻碍,朕现在才如梦初醒啊。

但朕既然思念仰慕真人,就应当自称真人,以后不再称朕,免得被恶鬼迷惑。”

面前就是恶鬼,奈何不识。

卢生马上顺势拍马屁道:“毕竟陛下圣明天纵,处处洞察,很快就可以成仙了。”

很快就要变鬼了。

说完,就磕头告退。

各位看官想想始皇这个人,虽然有些痴呆,毕竟不是妇孺可比;况且并吞六国,统一天下,总有一番英武气象,为什么听信卢生,把一派荒诞绝伦的言语,当作真话说来看待,难道以前聪明,后来忽然愚昧了吗?

小子我听到乡村俗语说: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越是聪明越是昏,想来始皇一心求仙,所以不多思索,误入迷途了。

自从始皇迷信邪言,于是让咸阳附近二百里内,己经建成的宫观有二百多所,全都要添造复道甬道,前后连接,左右遮蔽,免得游行的时候被人看见,暴露行踪。

并且命令各处都设帷帐,都置钟鼓,都住妃嫔,其余一切御用物件,无不具备。

今天到这个宫,明天到那个宫,一进去,就是吃的有,穿的有,陪酒伴寝的都有。

只是这班宋子齐姜,吴姬赵女,拨入阿房宫里,伺候着皇上,打扮得整整齐齐,袅袅婷婷,专等那巫峡襄王,来做高唐好梦。

有几个侥幸被临幸的,总算不虚此生,仰承一点圣天子的雨露。

但也不过一年一度,就像牛郎织女,只许七夕相会,还有一半晦气的美人,简首是一生一世,盼不到御驾来临,徒落得深宫寂寂,良夜凄凄。

后人杜牧曾作《阿房宫赋》,其中有几句话说: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内多怨女,外多旷夫,兴朝景象,岂宜若此!

那始皇还执迷不悟,整天在宫中微服出行,不让别人知道。

还命令侍从人员,不得泄露,违命就杀。

侍从自然恭敬遵行,不过始皇是开国主子,毕竟不同于一般人,所有内外奏牍,仍然照常批阅,凡是一切建造宫殿的人役,劳绩可嘉的,就命令迁到骊邑云阳,十年免调役。

总计骊邑境内,迁住三万家,云阳境内,迁住五万家,又命令到东海上朐界中,立石为表,署名东门。

他以为皇威广被,帝德无涯,哪里知道百姓都愿意守着本土,不喜欢迁移,虽然得了十年免役,还是怨多感少,忍气吞声。

始皇哪里知道这些?

只觉得没有人敢违抗他,快乐得很。

有一天游行到梁山宫,登山俯瞰,忽然看见有一队人马,经过山下,武士在前面吆喝,差役在后面跟随,大约不下一千多人,当中坐着一位宽袍大袖的人,也很华丽,可惜被羽盖遮住,无从窥见面目。

不由得心中惊疑,就问左右道:“这是谁经过,也有这般威风?”

左右仔细审视,才得以据实回复。

就因为这一句答词,让始皇又起了猜疑。

我有话说:哎呀妈呀,秦始皇南征北战,本来就有点瞎折腾,没啥正当理由,不过硬要说的话,还能说是为了啥华夷大防,得严肃对待,趁着那股子猛劲去驱赶蛮夷,也算是圣朝该干的事儿吧。

可他竟然听了李斯那家伙的话,把诗书、百家语都给烧了,这到底是要闹哪样啊?

那可都是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书啊,咋能一把火就给烧没了呢?

李斯敢提这馊主意,那肯定是偷偷看透了始皇的小心思,专门去迎合他呢。

天下可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呀,哪能一个人独占呢?

始皇这家伙不知道引导百姓,就知道愚弄百姓,他还以为别人都傻就他聪明呢,觉得别人不能把他咋地,就能永远统治下去。

哪知道才传了两代就完蛋了呢!

再说那阿房宫的建造,可把万民给坑苦了,就想着自己乐呵,不管百姓死活,结果弄得怨女旷夫到处都是,被千人指着骂,他能不倒霉吗?

他很快就灭亡了,谁能说不应该呢!

哈哈。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