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的美文同人小说《明朝眼镜店》,由网络作家“佚名”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眼镜店小老板穿越到了大明朝,通过有限的历史和专业知识,把中国的眼镜行业历史提前了两百年,打造出了自己的眼镜产业,富可敌国。...
《明朝眼镜店》精彩片段
“眼镜,山下里正牛家村牛大老爷家有个大铜镜,那铜镜真是亮堂,把牛鼻涕脸上的麻子照的清清白白,这个眼镜是照眼睛的吗?”听李明说要去给他爷爷拿眼镜,小强又来劲了。牛鼻涕乃牛大老爷独女,幼时多鼻涕较邋遢,小强命之为牛鼻涕。
“不是的,治你爷爷老花眼。”
“哈哈,老花眼,爷爷眼力是弱了些,怕是真的眼花了,不过不妨事,寻常针线织补的小峰做的更好。”
话是这样讲,两兄弟还是非常高兴能有办法治爷爷的眼病,临到出门的时候,又下起了雨来,拿蓑衣拿油伞,两人是带着李明进山去。
也是差不多这个时间,也是在下雨,到了那穿越点,李明还真有点眼熟悉,这不就是沪宁高速某处两座小山间的路段,再往前不就是竖了个牌子东风红中的,NND,可能离那出事的地点不远,只不过是六百多年前。
钥匙开门,李明一按钥匙,听得“嘟嘟”两声响,车灯还闪了两下,车门锁开了。这两声把二萧吓了一跳,而人按着刀左看右看,满脸警惕。
“李大哥,你这车还会叫唤,委实有趣,还有几分人性,知人走近还懂开门,这车眼睛还真大,适才还眨眼来的。”小强蹲下身子盯着车灯研究了半天,王动看他那样,又按了下钥匙锁车,那车灯闪了一下,把小强吓的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帮主和李明看了在一边笑了。
“太吓人了,太吓人了。那里来的山魈,眼睛甚是吓人。”嘴里嘀咕个不停,闪着眼睛了,“看不到了,看不到了。”目盲了好一会。
李明只是暗笑,也不搭理小强,私自去打开后备箱,二萧一人扛一箱老花镜便往回走。
·······················
萧老英雄没有想到,一把年纪会落下眼疾,更没想到居然还有人能懂能治,此前他问过后山的方郎中,问过庙里的老和尚,还问过山上的老道长,这三人是方圆百十里的杏林高手,当年太医都曾经上门请教过他们方子。
没想到的是他们也是个个抱怨,郞中已经看不大清自己开的药方,字越写越大,为此药材辅的伙计开心了,早先他看不懂郎中的小字被掌柜骂了好几回。
老和尚,如今也只听小和尚念经,自己不看了,看也没用,老花看不清。
而老道士,早就不再研究丹书,笔都很少拿了,要写字也都是小牛鼻子执笔,问题也是老花。
他们自己都没办法治好自己的眼疾,更别说帮萧老英雄治这眼病了。没想到,这个年青后生居然有回春妙手,能弄出这么一个叫眼镜的东西,一下就把他的眼疾治好了。
这么个东西怪怪的,四四方方两片水晶琉璃,两个脚挂耳朵上,架鼻子上,就可以看清东西了,十分方便。
老人家自身得了方便之后,马上就给李明一个建议,可以到城里开个医馆,专治这眼疾。
这个建议倒是让李明眼前一亮,但细细一想,怎么可能呢,自己只是个半调子的验光师,红眼沙眼青光眼之类的才算是眼疾,那些自己可是不大明白。
··················
萧老英雄古道热肠以助人为乐,这在山里也是小有名声,加上他当年的英雄事迹,名声在外,人缘很广出奇的好。他倒不介意李明在他家里多住几日,反而这些天两个孙子外出打猎,这个小伙子陪他说说话,讲的都是闻所未闻的志异传说,弄的也连连去老道士那喝茶都忘了。
与老英雄为友的老道士在茅山道观,要说这茅山道士那可是鼎鼎大名,只不过到了永乐年间,茅山之上道教不振,和尚庙香火旺了起来。老道士有一小片茶园,出的是青锋茶,味道不错,年年清明时节,都会特别给萧老英雄留一小包。在大明朝,有钱人家还是吃龙凤团茶,洪武皇帝提倡节俭,团茶太贵,于是民间的绿茶、红茶和开水泡茶的吃法传开了。
江南一带的茶叶主要还是绿茶为主,白茶很少。绿茶中苏州的虎丘茶,宜兴的青叶、雀舌、蜂翅茶,杭州的龙井茶,六安的先春,武夷宝庆等,而且已经开始有贡茶了。
当然了,萧老英雄上山去找他从来都不空手,自家酿制大补酒一葫芦送上,这酒里可全是好东西,奇毒无比的五步金花蛇,几寸长的金蜈蚣,还有硕大的蝎子王,上加那方郎中送的海马海龙,萧老英雄家里的大补酒,力道更强了。强在哪,很多人都知道,反正他们几人每次都是只喝一小杯,到了他们这个年纪,喝这种大补酒,纯粹是舒筋活血,倒没有别的心思。
这些天老道士还在算着日子,没等到萧老英雄过来有些奇怪,掂指起卦一算,发现是件喜事,似乎是添丁,老人家枯木又逢春,不可能呀。怪了,老人家孙子定亲?也不可能这么快呀。不会呀,若是此事,那一定早早就过来报喜讯。隔了两日,老道士备好茶叶,拿上方便铲,背个采药的篓子下山了。
···················
江南春,还有些许新清寒,空气里有了春的气息,人马上就忘了冷气。山里面,空气湿湿的,大早还有些雾气,这会散了,太阳没什么力,在薄薄的云里放着桔色的光,看着象是冬日里的咸蛋黄,看着醉人。
正值清明时节,路上有人上坟。俗语说清明午前晴,早蚕熟,午后晴,晚蚕熟悉,“雨打墓头钱,今年好种田”道长喃喃自语,农谚自有它的道理,可有时也有相悖之处,除了前后道长自言自语的那话以外,也有一说,麦吃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倒是说清明有雨与农不利不见得是好事。
山里绿的早,春雨一过,不知名的野花开的到处都是,山坡上不知是哪家农户种下了一片油菜地,黄花开了一大片,蜜蜂“嗡嗡嗡”的忙个不停,今日里要去看那老友,不然道长一定会停下细细查探一番,看看这些野蜂归巢何处,到时又有新鲜的野酿油菜花蜜喝了。
蜂蜜没去找,但老道长这一路来也没闲着,红红绿绿的采挖了不少。
萧老英雄看到老道士过来,才想起天天听山海经,居然忘了这个老友了,说了不少软话,方才平息了道长的调笑。
····················
屋前,对着远山,山色清明,小石桌摆上了碗碟。
腌的兔子肉,切了一盘,肴的野猪肉,切了一盘,另三碟就是道长路上弄来的,鲜嫩的枸杞叶,开水一汤,用些盐醋一拌,清爽明目,还有马兰叶,清蒿根,各一碟,点上几滴香油,闻着那味,看着那绿绿的菜色,就有胃口。
谁说古人没有好东西吃,好东西真的不少呢,还都是全天然绿色食品。有意思的是,菜放了五碟,酒杯却只一个。原来,明朝民间招待客人酒杯是共用的。
道长就好这口,大明朝开国时皇上在宫里有时也只是以青菜豆腐为菜,举国行俭,平时农家白饭拌盐的更是不少,寻常人家待客也只是三碟小菜,真有个荤腥那算是中等之家了。老英雄家自然是不缺少肉食,只要山中所有,伸手便可猎来。
酒一喝上,天南地北又开始聊了起来,老英雄不大下山出门都是在听那道长在说,两人也聊些养生之道。一说到养生,老英雄想起了自己新的物什,马上拿了出来。
老道士自是个识货之人,架到鼻子上一试,大呼神奇。
“小兄弟可知‘单照’?”
注:明朝初年红茶黑茶还没有,较多的是绿茶和白茶,黄茶也是有。
注:明初待客极为简朴,宾客共用一个酒杯算是一大特色。
李明可没听说过什么叫“单照”。
老道士捧着那眼镜仔细的端详,然后拉着李明问长问短,最后感叹,“先皇赏赐功勋老臣‘单照’,老道先前有见过,那单照温润通透,应是水晶所制,传闻那单照有价无市,与李小兄弟眼镜相校,怕是一个天一个地,李小兄弟真是好心思。”
一听得这话,萧老英雄吓了一跳,李明可是送了他一付眼镜的,没想到老道士说远不及眼镜的‘单镜’已经有如此贵重,那这眼镜要多少银子,那还了得。
接下来让他更吃惊的是,李明居然又送了一付给老道士。唉,这才是真正的侠客行径,重义轻财。
李明话说的轻松,对他本人来说这老花镜不算什么,只当成是个小礼物,表表谢意。这说的是实话,在李明眼里,送付老花镜与老英雄这几天的住宿相比,真的算不得什么东西。这话听的老道士连连夸“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委实是个好东西,这下老和尚牛眼更大了,方郎中怕是也想不到还有这么灵巧的事物。”老道士也是喜不自胜,失了刚才的有道之士的仪态。
老道士法号为清虚,是茅山圣佑观的掌教主持的师弟,圣佑观是元朝某代皇上欶赐额的道观。茅山道教真正的辉煌时期是在唐朝,这个师承陶弘景的道家上清教派一直是南方道教代表,不过,在古代什么样的营生都经受不住战争和帝王打击。如今也是,当今皇上佛道回景诸教并行,茅山上和尚庙大有超道观的趋势。
知道了道长来自茅山,李明又问多了几句,清虚道长没有想到这个年青的后生对道教也有研究,而实际上,李明自从做了生意之后,每年都会到茅山去求个符回来,这就是他对道教全部的认识,所以,别的什么道教名山派别他不清楚,但茅山他是知道的。
“上茅山一定要买个戒指,连买还要带偷,偷来的才灵佑。”
“这个这个”,“啊?”
李明的这番话把道长和老英雄听的面面相觑,看到两位老人这个表情,李明马上反应过来,“戏说!戏说!”
呵呵,这算是几百年后的风俗,看来在这会根本没那么回事,当下陪了个尴尬的笑脸,夹了筷肉大吃起来。
李明还想问问清虚道长,传说中穿墙的茅山术到底有没有,但他强压住了自己的yu望没有问,那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觉得有点玄,别问的穿梆了。
.......................
萧老英雄和清虚道长得了李明的老花镜之后,便开始为李明出处动脑筋。大明朝的老百姓是不能随意四处走动的,有功名在身的人才能外出游学,也就是说你是个读书人,且考了秀才的名分,那才能四处游学之类。普通老百姓以及商人,出门要有路引,要证明你是哪里人,什么户籍,要到哪里去,准备干些什么事情。而且在古代,你若是出门,还必需让邻里都知道你将去哪里,几时回,也好方便你外出之后,亲朋来访时有个消息,当然主要还是官府管理流动人口更方便。
李明不可能在这山上过一辈子,若要下山一定要在大明朝报个户口。户口?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李明不懂。一问才知,大明朝的百姓都是有户籍的,一来说明你是哪人,二来说明你的出身。
哪人,户口落哪里,那就落萧老英雄家吧,大明镇江府丹徒县高资镇牛家村。
出身,这算是什么?李明看过穿越文,知道一点点明朝的户籍制度,在古代,无非就是士农工商。当初李明看穿越文的时候还在笑,TMD,原来在古代也有家庭成份的,还以为这是新中国无产阶级专政的产物呢。
自己肚子里真的没有什么墨水,最多也只能做些小买卖,倒不介意入那个商籍。真要是自己子孙有出息,能读出个什么东西来,是他们的造化,儿孙自有儿孙福,这种东西,太遥远了,想这些干什么。
那出身就报个商人吧。商人?萧老英雄和清虚道长有点意外。这可不行,清虚道长提醒他,一旦报做个商人那自己和子孙都不能入仕,商人在古代可是社会最底层的,最被人看不起的,要想翻身可没那么容易。
李明只知道个大概,他并不清楚的是,若入了商籍,真要是有了孩子,是不能去读书考状元的。猎户不大清楚这事,道长可是明白这个理的,再三劝戒之下,李明同意入个农户。萧老英雄和老道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这下可以了,农户里还就有个医户,可做郎中。虽然李明是同意了,却也是腹诽不已。生来是个城里人,这下倒好,穿越后反倒成了个农民伯伯。
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萧老英雄的意思还是做回李明的老本行,去开个眼镜店,清虚道长也是同意。这又把李明给弄糊涂了,刚才两人还劝李明不要入商户,怎么话一转又要让他去生意了。李明不知道的是,在这二老眼中,入医户,自然要去开生药店悬壶济世,即使开个什么眼镜店也算是个郎中,行医并非行商。
行医帽子太大,李明自己心里却是没底,就是开个眼镜店,小车上是有不少老花镜和镜框,问题是没镜片,也没有配件。真要做这行的话,首要问题就是解决镜片和镜架的批量生产问题。
镜片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水晶或是去想办法造玻璃,造玻璃就算了,李明这会除了知道玻璃制造与沙子和碱有点瓜葛,别的知识早就还给中学化学老师了。如果选择水晶的话,离的近的倒有一个地方,江苏东海,那可是全中国最有名的水晶之乡。只是水晶打磨起来不容易,上好的没有瑕疵的水晶更是难得。
镜框呢,钛架板材架不可能了,李明见过木制竹制的镜框,也见过玳瑁镜框,但这些镜框怎么做出来的,他可是一无所知,不过没关系,至少李明知道,他可以找些篾匠或是木匠来做镜框。金属的框,铜板架应该没问题吧!这要弄得全手工切割挫,那要好好拜师学学才行了,这年龄能学的进不。呵呵,不学也行,请人干就行了。全手工的镜架,这放在他南京的眼镜店里卖,那一定要标上个千八百的。这样一想一理,整个思路就清晰了。
光思路清晰了没有用,还要有生意的本钱,李明还需要做眼镜生意的启动资金。李明身上没有金子没有银子倒还有几百块人民币,他可不敢拿出来。呵呵,一想到这个,李明笑了,能不能学学别人穿越,拿着人民币去当辅当点钱来。
萧老英雄和道长在这山里面算是见多识广的人,当年的打虎英雄可是去过京师见过大世面的,就这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昨天看到李明拿出的老人头也看的呆住了,精美。这会若把这人民币拿出来现宝,说不定会吓着那道长。
李明在发愁,萧老英雄提醒他,清虚道长不是说这眼镜是价值连城的宝贝,那还用担心筹不到本钱,这话说的李明恍然大悟,自己光想着弄钱搞原料,忘了自己还有两千多副窄窄小小的老花镜在车上呢,守着青山没柴烧,真是的。
想开了之后,李明马上又看到了另外一付场景了,又有眼镜店了,这会还不只是店,还有个小作坊了,可以生产镜框和镜片。哈哈,到了大明朝,老子照样能过上小资生活。
马上,思路一活,心情大好,眉头飞扬。眼前的山更亮,风更暖,花更香,太阳公公多可爱。
萧老英雄和道长都看在了眼里,知道李明有了计较,也为他高兴,这酒下的也快。大明朝酒酿好后都是存在地下,萧老英雄家的酒也是埋在屋后的地下。想要喝时,才会挖一坛出来。今日道长过来,酒显然不够了。两个孙儿又没回来,萧老英雄自己去挖,李明留下陪道长讲话。
刚才李明的身世已经说了个大半,道长对李明所说的南洋颇有兴趣,问了不少。李明这会留了心了,萧老英雄算是个见过点世面的农民,道长可是喜欢到处跑的人,见多识广。郑和过些年会下西洋,那么什么新加坡马来西亚之类的当然不能乱说,那还能说什么呢。
欧洲,中国历史上提到过欧洲,郑和的年代只到过中东,没去过欧洲,非洲那会还没被殖民,澳洲美洲都还人知道。既然已经说了南洋,那就继续说南洋吧。
于是,什么考拉、袋鼠之类的全都出来了。总之,极南之地,所出异于大明朝,听得道长啧啧称奇。
聊着聊着李明突然发现,自己放在二十一世纪不算什么,到了大明朝怎么说也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呀,哪方面的知识都比他们多了六百年的积累。
比方说道长讲炼丹,那李明就知道,那会的炼丹术士是相互的化学家,但他们炼出来的丹药大多是有毒性的。李明不知毒在哪,道长可是精通医术的,不用别人说,他都知道丹药只功一利实有九弊,是药三分毒,更别指还有丹毒这么一说。
至于喝酒,李明这会就知道高度中度低度温,萧老英雄家出的是甜米酒,只不过是泡了些药材,至于他说的高度酒,道长倒是知道以前有过这种如刀子般的酒,可也没喝过。
两位老人问他怎么调制,可惜的是李明也不会。本想是把水蒸发掉,可酒精也是挥发的,这他也是懂的,所以怎么个提纯低度酒,他摇头了。酒提纯一点那可有大用,可以杀菌消毒。
什么是杀菌消毒?李明傻眼了,他不知怎么解释那人眼看不到的细菌,对了,蘑菇也是一菌类。这下完蛋了,两位老人的眼睛睁的更大,他们实在想象不出来,会有人眼看不到的蘑菇一样的东西,会钻到人的身体里面去,让人生病。
不只是细菌,还有比细菌更小的病毒,比如,伤风感冒就是病毒引起的。这下完了,两位老人不只是眼睛睁的大,嘴也合不拢了。
“李小哥儿,那病毒没个眉眼手脚,如何钻到人的鼻子里去?”
“这病毒在空中如何行走?”
“如此精细之物吃啥喝啥。”
“!#!@#¥”
李明得出一个结论,以后千百万不能在古人面前吹牛,特别是吹后世的那些见识。
注:茅山偷戒指为当地一风俗,中国古代早就有戴戒指的习俗,早先女子戴指环,并非为了炫美,也非为了装饰,而是以示禁戒怀孕不可行房事,其后单单只为美观。明都邛《三余赘笔》记曰;“今世俗用金银为环,置于妇人指间,谓之戒指。”
第一次下山,李明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去农村外婆家的感觉。
没有水泥路,有的只是土路,春天的江南多雨,这会也没有个雨鞋,上好的雨靴是有,皮制的,普通人家穿不起。穷人家穿的不是木屐便是草鞋,草鞋简单,穿烂了再打就行,所以李明下山的时候背了两双草鞋。
能看到的房子有砖瓦房也有泥草房,砖是青砖不象后世普遍使用红砖,青砖看上去很细,眼熟。
是的啦,这种砖小时候还拿来练毛笔字,瓦倒是小片瓦,几百年后也是这种样子。青砖黛瓦,绿柳红花,描不尽的江南秀色。
最让李明觉得好玩的就是那些人身上穿的衣服,看来拍古装戏负责服装的那帮人有些还是有些历史功底的,至少李明看到这些人的服饰,没觉得是奇装异服,反倒都觉得有那几分眼熟。其实大明朝各色人等的衣服都有定制,所以后世的人容易找到依据,不大会出错。
萧家一家三口人这次都陪着李明下了山往最近的高资镇而去,镇江府丹徒县县衙便在此地。今日逢五高资镇有个集市,萧强萧峰去集市上把这段日子打到的野味卖一卖,萧老英雄则陪着李明去县城报户口。
李明远远的看到城墙城门的时候,感觉象是在无锡的影视基地,不同的是,那会影视基地的群众演员脸上总会有些与其衣作身分不符的表情,而这时看到的可都本分的很,大家都在真实的演绎着小人物日复一日的平淡生活,李明看着是想笑,但又不好意思笑出来。
“老英雄难得一见,今日什么风把您老送下山了。”城门口一位中年的衙役认识萧老英雄。
“金班头今日当值呀,老夫还怕找不见班头,我那孙儿打的野味,给班头送酒。”萧老英雄从背篓里拎出了只野兔。
“老英雄客气了,应该是小的孝敬您老才是,每回都得您老的礼惠,惭愧。”那金班头看到萧老英雄一起的李明,“这位壮士是?”
“李明,说来话长,祖籍是应天府的,前朝流落在西洋,如今回归来,全然不懂本朝规矩,老夫今日带他去衙门入个籍,这事还望班头引荐了下。”
“噢。”那班头有点意外,心想,老英雄向来很少开口求人。
“这小哥儿自海外归来,历时经年,拳拳之心,昨日我刚收他为干孙子,所以此事还需班头多多应承些个。”这话说的李明有点不好意思了,干孙子一事还是清虚道长出的主意,话也是道长教着说的。
“好说,好说,老英雄多个干孙子,那我岂不是又多了个世侄,走,一起去那衙门,上户口说起来也是我的本份。”那金班头说话的同时把李明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
“见过班头,有劳班头了。噢不,有劳世叔了。”李明拱手作礼,顺竿而上。
一路上,金班头借着说话把李明的身世问了个大概,这些在山上早就得了清虚道长和萧老英雄的指点,一通谎话说的滴水不漏。
洪武立朝之时,有些对着逃去了西洋,这事历了两朝还是那些大人们的心病,金班头按理说是个小吏,可因为是京郊之地,也是十二分的警惕。
那班头也没问出什么可疑之处,于是也就转过话题,问起萧老英雄两个孙子的情况。
原来这个班头早年和萧老英雄的儿子交好,还得萧老英雄指点过武功,年前还与萧老英雄商量,两个孙子送一个到衙门里做事,这事他可以作个引荐人。
知县大人去年纳了个小妾,这个小妾和金班头有点拐七拐八的亲戚关系,他与知县大人的小妾为了自各的利益而相互依靠在一起。金班头在知县大人面前出现的次数明显多多了,知县大人也觉得他是个可用之人,县里典史一职还空着呢。
金班头也想招几个能干的心腹手下,丹徒县与镇江府衙门离的太近,就是做个典史也不算是什么,想要做好更不容易,一定手下要有人衬。周围亲戚朋友家的年青人中,数来数去,就那个故交萧家有两个年青人可用。这事过年上门拜年时,已经和萧老英雄提过了,结果老头子有两个孙子,不知送哪个去好,挑明了一问,两个你推我我推你,反弄的一个都不好意思去,这事也就搁下了。别人家使银子打破头都找不到的差事,放到萧家居然没了动静,金班头多少有点不悦。不知是萧家人短了见识,还是真孝顺。
青石板的路,一路走来不时的有人跟金班头打招呼,居然也有人认识萧老英雄,这让老人很有面子。
李明远远看到前面有诺大一片空地,走到那空地前才发现,这是个小广场,广场上居然有好几处亭子,亭子下都是或大或小的石碑,有的石碑上有纸贴着,红纸白纸的都有,有的石碑上刻着字,远远看去,也不知那上纸上碑上写着什么东西。不过就真看清了可能也没用,繁体字,李明认识的并不多。广场一头还有个牌坊,与牌坊相对的另一头有个大门,大门口有石狮两个,不是县衙门又是什么。
牌坊上写着三个字他倒认识“公生明”。
县衙大门上也有个牌匾,上面写着“丹徒县衙”。大门倒是开着,不过门里面是堵墙,墙上还有字写着“清正廉明”。这也认得,古装戏里好象常看到。这倒真是个笑话了,这当官的真能做到清正廉明,那真就太平了。与李明想象的不同的是,这个县衙大门口并没有按着刀的衙役,不过走进了才发现,在大门内两侧有走廊,走廊不长,头上有个小房间,房间门大开,门里有桌坐着一人,那人穿的衣服一看便知是个公人。
金班头过去与那公人讲话,他去问今日吏科谁在当值。李明则在里面东张西望,萧老英雄倒是扯了他的一下。李明笑了笑,说实句话,他这会全当是来参观了,而萧老英雄定然是提醒他,县衙之内要庄重些。
写有“清正廉明”的墙后有个图,两边墙上也有东西,一边上画了个图。一个怪兽,长着四个牛蹄,头上有角,身上有鳞,尾巴翘得很高,嘴巴张得很大,两眼突出,想来是要吞食前方海平面升起的旭日。这图好似在哪里看过,但又想不起来。(传说这怪兽一天到海边喝水,望见太阳的影子在水中飘浮,以为是太阳,便跳入大海去吞食,结果淹死。衙门将怪兽画在照壁上,主要是警戒官员要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要贪赃枉法,否则将会像怪兽一样自取灭亡)
金班头转回的时候,看到了李明在张望,也看到了萧老英雄的小动作。寻常人家进了衙门后都是唯诺胆怯,此人倒是张狂。不过当他看到李明的笑容时,又改变了看法。金班头整日就是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看人的眼神和笑容便知对方心里的算计。此子倒是个上得了台面的人,金班头心里想着开始倒是小看了他。
李明突然想明白了,这墙叫萧墙,成语“祸起萧墙”就是指这个。
萧墙后是个院子,正对墙的还有三个门,一大两小,东边的小门开着,另两个门都关着。这院子两侧还有两个门洞,里面还有院子。看来这个县衙门占地不小。(大门为仪门,通常不开,有上官来时才会开启,西侧小门为死门,死囚专用平时也不开。两门洞东侧实为县看守所兼县狱,西侧为县驿,县城一招是也)
有意思的是,这个院子里居然有两处供着香,其中一处香案后供的是幅画象,画了两人,不也知是谁。(萧曹庙,朱元璋重视吏治,让所有县官都要学习西汉名相萧何、曹参)
另一处一看就知是个土地公,可在那土地公前面还有几个假人。(不是假人,这是明朝著名的人皮草人,通常是贪官人皮所制,放着“吓”在任官员)
金班头领着萧老英雄和李明穿过东边的小门,里面居然还有个院子,不过这个院子就小多了,正对着三个门的建筑李明就熟悉了,这不就是县衙的大堂嘛。果然,那大堂上匾牌是写的就是“大堂”。
大堂正中硕大的屏风有山有水有太阳,(山水朝阳图,山正、水清、日明)。屏风之上,还有个匾“明镜高悬”这就是繁体字也认得,太熟悉了。屏风前在一张桌子(案),呵呵,影视里的县官大老爷就是坐那桌子后面的。远远看去桌上放着文房四宝、令签筒、惊堂木等升堂用品。案的旁边有一木架,要不的,大红绸包的那可是官印?桌子两侧竖着“肃静”“回避”的牌子。
这院子如同前面的大院子一样,也有东西两门洞。他们一行三人去了东边的门洞,那里是李明报户口要去的地方。(大堂后是宅院,县衙门里官员公人住的地方,东侧小院里为吏、户、礼科房,西侧为兵、刑、工科房,还有东库房、承发房等。东库房具体负责财务收支。承发房则主管文件来往转送、档案保管等业务。这是县衙门里主要办公场所)
由萧老英雄和清虚清长作保,衙役班头引荐,李明到大明镇江府丹徒县衙门入了籍。凭着萧老英雄、清虚道长的名声和金班头亲自带上门来,那户科书吏停了手上的事,马上办理。做好了文书还带着金班头直接交到了主薄那里。主薄也知道金班头近来在县官大人面前红的很,也是开了绿灯,还让他直接送去报老爷批下。
“此事知县大人亲自过问了?”金班头不知轻重了。
“无防。萧爷也是县里闻人,前日里大人说起备倭一事需要民间勇武之士协力,就曾提到萧老英雄,但去无妨。”
果然,知县大人客气的很,对萧老英雄问长问短,接下来便是关心了一下李明入籍一事。萧老英雄见了知县老爷有几分局促,不过还好,倒没失礼。反倒是李明的表现让所有的人意外,落落大方,回答有礼,知县老爷看李明这样,反倒更把萧老英雄当个人物了。
很快的李明拿到了他的户口,说起来也就是张盖有官印的黄纸。办完事金班头还有差事,没有把萧老英雄和李明送出县衙大门。李明出了县衙之后,在那广场上走了一圈,原来那亭子上的纸是榜,虽然字认不全,但也能得明白,有的是告示,有的是判决书。
中间那个碑上面就不同了,居然有香案,走近一看,居然写着太祖高皇帝的字样,李明不知这太祖高皇帝是谁,不过他知道,明朝传到永乐前面就也老朱一人,另一个被永乐抢了王位的不是不被承认吗?那这个太祖高皇帝是朱元璋?石碑上有字,字并不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边猜带想这些字还都能认得全。
李明本以为要去找小强和帮主,萧老英雄反拉他去清虚道长,小强一定不会老实在集市里呆着,要找可不容易。意外的是,他们没走出去多远,小强和帮主居然迎面走来了。萧老英雄让他两个孙儿先回,他径直拉着李明去找清虚道长。
清虚道长只要到萧老英雄那串门之后,必定会到在这附近九华山上三清道观小住几日。
九华山上有三清道观,李明这可没听说过。
注:县衙官制和结构可参看作品相关资料。
注:明朝洪武年间就有倭寇犯边,永乐初年倭寇一度进入长江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