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精选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由网络作家“山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叫做《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的小说,是一本新鲜出炉的古代言情,作者“山泽”精心打造的灵魂人物是朱标朱元璋,剧情主要讲述的是:遵旨。”面对刘伯温那一副受尽礼遇,诚惶诚恐的感激模样。朱标亲自将他送出了东宫。可直到走出太子东宫,刘伯温却依旧觉得方才发生的一切有些不太真实。他本以为召他前来东宫,朱标和朱元璋会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强迫他担任中书丞相,去制衡胡惟庸。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朱标仅仅是让他给尚未出世的皇孙当老师。......
《精选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精彩片段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这书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作者山泽把人物、场景写活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主人公是佚名,《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这本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穿越、历史、历史古代、佚名穿越、历史、历史古代、 的标签为穿越、历史、历史古代、并且是穿越、历史、历史古代、类型连载中,最新章节第125章.没钱!大明真穷!,写了818796字!
书友评价
主角塑造得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机器人,冷冰冰的,按照程序执行,一丝不苟。
往下翻了翻评论还有人觉得能写到继位的,说笑了,真要继位也就快结尾了,不然简介和书名就得改改了,本质其实就是皇帝永远压着一头、依靠皇帝宠信来搅风搅雨的书,假太监、王爷、国公之子、或者白手起家的也行,只不过本书主角是这个罢了,而且还能在父子环节水来水去…………听说光胡丞相就水了两百多章只能说水的水平不够,穿插着水能水更多嘞(还是说其实就是这么水的?)[赞]
主角那一副掌控一切的感觉我受不了,主角手里没牌,原先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是因为淮西武将的支持,他们认为自己跟朱元璋是一路人,有他们的支持,所以朱元璋能杀了那么多人而没人反,又用这些人的亲人后人把淮西武将办了,但是现在朱标手里要啥没啥,就是一副天下老大的感觉,淮西武将也杀,文臣也杀,这样怎么可能没人有不该有的心思,看不下去了
热门章节
第139章.朱标:娘,您可要给我做主啊!
第140章.改址?那我不是白挨打了!
第141章.给父皇上酒
第142章.巫蛊之术,本就虚妄
第143章.善长,咱待你不薄吧
作品试读
“兄长所言极是,雄英尚未出世,刘先生便愿意收雄英为徒,臣妾自然要替雄英行拜师礼。”
常氏说着,竟直接半跪在刘伯温跟前。
见此一幕。
刘伯温连忙跪在地上,不敢受礼。
“太子妃身份贵胄,臣怎能受的起啊。”
“无妨无妨,这是常氏替雄英行的拜师礼。”
朱标说着便将刘伯温搀扶了起来。
可即便如此,刘伯温依旧不敢受礼。
惶恐之下,刘伯温忙用求助的目光看向一旁闭口不言的朱元璋。
“既然是老大两口子的意思,那你就受了吧。”
即便老朱也这么说。
可刘伯温依旧侧着身子,不敢正面接受常氏的三拜。
也是在常氏刚起身的瞬间。
刘伯温表情严肃,庄重整理完衣袍后,冲朱标、常氏恭敬一拜。
“殿下,娘娘,臣刘伯温肝脑涂地,也要拖着这副残躯病体,直到皇孙殿下蒙学的年纪。”
“若天不假年,老臣福德浅薄没有荣幸亲自为皇孙蒙学。”
“臣也愿将毕生心血录之成册,敬献给皇孙殿下。”
“如此便有劳先生了。”
朱标说完看向一旁的太医。
“从今以后,你便留在刘先生府上,一应开销由东宫支应。”
“臣遵旨。”
面对刘伯温那一副受尽礼遇,诚惶诚恐的感激模样。
朱标亲自将他送出了东宫。
可直到走出太子东宫,刘伯温却依旧觉得方才发生的一切有些不太真实。
他本以为召他前来东宫,朱标和朱元璋会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强迫他担任中书丞相,去制衡胡惟庸。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
朱标仅仅是让他给尚未出世的皇孙当老师。
听说过指腹为婚,定下娃娃亲的。
可刘伯温还从未听说过,指腹为师,提前预定好老师的。
和刘伯温一样。
目睹方才发生的一切,老朱虽然不理解朱标为何如此。
但老朱能够确定,朱标这么做,定然有他的理由。
“说说吧,你们两口子打的什么算盘!”
听到老朱的话,朱标轻笑一声,很是坦然说道:
“如父皇所见,拉拢刘伯温。”
“拉拢刘伯温?”
对于朱标这个回答,老朱很是不满。
心中不悦甚至已经写在了脸上。
“臭小子,你是太子,是咱大明将来的皇帝。”
“刘伯温仅仅是个臣子,值得你如此拉拢?”
“你还让常家丫头给刘伯温行拜师礼!”
看着极为不满的朱元璋,朱标轻笑一声,道:
“父皇所言极是,儿子身为太子,自然不需如此拉拢一个臣子。”
“可儿臣真正想要拉拢的,是天下士子之心!”
朱标神情一凛,严肃说道:
“父皇,自从洪武二年的科举之后,朝廷便没有再设恩科。”
“如今我朝中官员的选拔,甚至还沿用先前的察举制。”
“对此,民间早有微词。”
“世家之人更是诽谤父皇您这位朱皇帝轻视文人士子。”
“而那些文人士子没有接触朝堂的资格,自然偏听偏信,听信世家传出的谣言,对您敬而远之。”
听到朱标这话。
老朱冷哼一声,不置可否。
对待读书人,老朱倒是没有太大的偏见。
可对于那些世家大族,老朱是打心底里厌恶。
至于世家大族诽谤自己轻视读书人,老朱自然也是知道的。
之所以没处置他们,只不过是现在还没腾出手罢了。
“所以呢?世家诋毁咱,咱就要给他们让步,求他们不要继续诋毁咱?”
此时老朱眉头紧皱,眼眸之中满是不容置疑的骇人杀意。
“当然不是。”
“给世家让步,他们也配!”
“父皇您应当清楚,刘伯温在士林之中的威望,甚至可以说,刘伯温是天下读书人的精神领袖。”
“儿臣方才如此礼遇刘伯温,正是为了告诉天下士子,朝廷、父皇您,以及儿臣这个太子,对待天下读书人都是格外的优待。”
见老朱眉头微皱,低眸沉思。
朱标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今日朝会时的情形您也看到了。”
“如今我大明朝堂少有敢说真话的正臣,不少官员甚至紧紧抱住胡惟庸这根大树不愿松手。”
“纵然刘伯温的品性世人皆知,可朝堂之上竟无一人敢为刘伯温仗义执言。”
“甚至可以说,你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而胡惟庸则是站在百官跟前的皇帝!”
“砰~”
被朱标这么一说。
老朱怒火攻心,一拳狠狠砸在面前的案桌之上。
今日朝堂的景象,老朱也感觉到自己皇帝的权力被胡惟庸这个丞相冒犯。
对朱元璋来说,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的确,如今我大明的官场着实晦暗沉闷了些,所以你打算如何改变?”
见老朱认同,朱标跟着说道:
“官场晦暗,究其根本便是如今沿用察举制推选官员。”
“察举制是不错,将地方有名望、德才兼备的人推举上来,入朝为官。”
“可这些人恰恰是被名声所累,没有锐意进取之精神。”
“他们只有名声,因此他们最在乎的也就只是名声。”
“为了保留这点可怜的名声,这些人便抱团取暖,相互勾结,没有半点锐意姿态。”
“然而科举却是不同,科举上来的学子大多年少,意气风发。”
“凌然少年气,更不愿同官场黑暗同流合污。”
“如今我大明的官场,就是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
对于朱标所言,老朱也很是认同。
“你这是打算重设恩科?”
“不错,儿臣打算今年便重设恩科,举行秋试。”
“一方面,是整顿眼下朝堂晦暗的官场。另一方面,则是为我大明储备官员。”
“储备官员?”朱元璋有些疑惑,低声喃喃。
“父皇,丞相制传承千年之久,你不会觉得只杀一个胡惟庸便能顺利裁撤丞相制了吧。”
“嗯.....”
就在老朱犹豫之际,朱标眼神一凛,沉声说道:
“丞相制传承千年,突然裁撤势必反对声一片。”
“所以儿臣以为,既然要办,索性就办的惊天动地。”
“将来把胡惟庸连同其党羽门客,一并揪出来尽数斩首。”
“只有杀的人够多,才能证明胡惟庸罪孽滔天,才能证明朝廷震怒。”
“只有让天下人看到,胡惟庸这个丞相的党羽遍布朝野,天下人才能明白,父皇您裁撤丞相乃英明之举!”
“也是因此,到时候受胡惟庸牵连的官员定然不在少数。”
“将他们尽数斩首,朝廷官职必然出现空缺。”
“儿臣重开恩科,举行秋试,正是为大明储备人才,弥补官职的空缺!”
朱元璋闻言,心中陡然一惊。
不过让他高兴地是。
此时朱标眼中的果决杀意,竟和他年轻时一般无二。
朱元璋原本还担心朱标过于仁慈,将来恐怕会被朝中大臣欺瞒诓骗。
可现在看来。
朱元璋完全不用担心了。
凭朱标这份果决,就算借给那些大臣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诓骗朱标。
更重要的是。
饶是老朱也不得不承认,朱标的目光长远,比他尤甚。
他只想到裁撤丞相时,反对的声音自然不小。
为了平息这股反对的声音,老朱或许也会杀一大片官员。
可他却没考虑到屠杀官员过后,会给朝堂带来官职空缺的问题。
然而这一切朱标都考虑到了。
从方才朱标对刘伯温礼遇有加便能看出。
朱标从一开始,便已经计划好了一切!
“所以礼遇刘伯温,只是你向天下士子证明大明朝堂广纳贤才的手段?”
“正是。”朱标毫不掩饰,直接说道:“刘伯温虽然爵位不高,官位也不过正三品,可他在文人士子中的形象却异常高大。”
“方才儿臣所为,很快便会传遍整个大明。”
“大明太子未出世的孩子拜刘伯温为师,太子妃代为行拜师礼的消息,很快便会在士林之中传为美谈。”
“而儿臣这个太子在士子万民心中的形象,也自然成了礼贤下士,厚待读书人仁厚储君。”
“如此一来,重设恩科之时,前来应试的士子读书人定然再无顾虑,云集影从!”
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远的不说,就拿刘伯温与李善长举例。
刘伯温要比李善长年轻个几岁。
可如今李善长每晚还能召小妾入房伺候,而刘伯温那副病体,恐怕已经十数年没尝过鱼水之欢了。
“妹子,你说的不错,等找到土豆在北方种植之后,咱就让标儿休息休息。”
“那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
“我的意思是,等标儿娶了詹氏,让他带着常氏、詹氏,还有即将就藩的皇子们回凤阳祭祖。”
“如此既不算标儿耽误朝政,也能让标儿休息几天。”
“好!”老朱认真点头道,“那就让标儿先回凤阳祖地祭祖,他也能顺便帮咱考察当地民生。”
听到老朱还要给朱标安排差事,马皇后狠狠瞪了老朱一眼。
也是见马皇后如此,老朱连忙摇头道:“让老大回凤阳好好歇歇,朝廷这边咱替他守着。”
.......
另一边,中书省。
当太监宣读重设检校,设立锦衣卫的圣旨后,整个中书省顿时乱做一团。
“重设检校?这岂是圣君所为啊!”
“当年杨宪如何坏法弄权,如何欺上压下,我等都是历历在目,如今陛下竟然要重设检校!”
“诸位大人,下官欲到奉天殿前静坐,只求陛下收回成命,不知哪位大人愿与下官同往!”
“本官愿意!”
“本官也去!”
“我们都去!”
中书省的众多官员说着便要朝皇宫走去。
只不过不等他们走出两步,只见人群中间的胡惟庸冷声说道:
“今日中书省禁闭,所有官员不得外出!”
此话一出,一众官员面面相觑,半晌这才有人问道:
“胡相,我等愿向陛下死谏,胡相何故阻拦啊!”
“诸位大人!”
胡惟庸一改方才冷厉,环顾众人温声说道:
“当今陛下圣明,不输古之明君。”
“既然陛下下旨重设检校,自然有重设检校的道理。”
“诸位好生当差,何故搭上性命冒死进谏呢?”
看着胡惟庸和稀泥的做派,几名老臣当即不满道:
“胡相,我等身为大明臣子,规劝陛下自当义不容辞。”
“所谓武将死战,文官死谏,只要能规劝陛下,我等性命何足挂惜?”
“对!我的性命何足道哉?只要能规劝陛下成为一代圣君,我等也是死得其所!”
看着面前语气慷慨,满是忠君为国之言的官员。
胡惟庸心中一阵冷笑。
这些文臣怎么想的,他比谁都清楚。
他们无非是想立下传诵千古的忠臣美名罢了。
说什么忠君体国,说什么是悍不畏死。
可背地里,豢养歌姬,收受贿赂,欺压百姓,这些坏法乱国的事儿他们可一件都少做。
尽管对于眼前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官员很是鄙夷,但胡惟庸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旋即轻咳一声,看向众人愈发温声说道:
“诸位大人,此事不是你们能够置喙的,若是前往奉天门前静坐,岂不是有逼宫之嫌?”
就在众人听后表情尴尬,相互对视之时。
胡惟庸忙继续开口道:
“诸位放心,明日朝会,胡某必当向陛下进言,成与不成均在胡某一身。”
“就算陛下震怒,也只会罚胡某一人。”
“只不过今日就委屈各位大人在中书当值。”
胡惟庸话音刚落。
他的几名亲信便当即高声说道:
“胡相当真乃大明柱石,我等愿听胡相吩咐。”
“胡相一心为公,我等佩服。”
“各位同僚,我等不该拖胡相后腿,今日就听胡相安排。”
在胡惟庸亲信的极力鼓吹之下,中书省其他官员这才作罢。
从此以后,大军攻占一个地方,便建造城池,派兵驻扎。
元兵擅骑,虽然勇猛,可他们不擅攻城!
如此一来,大军所过之处,便即是大明疆域。
想到这里,老朱心中激动,全然忘记方才自己正跟朱标发脾气。
此时上前两步,走到朱标跟前,激动问道:
“标儿,这事可容不得半分玩笑,你所说的土豆当真能在北方种植?”
“能!”
见朱标回答的如此之快,老朱虽然激动,但还是再次确认道:
“标儿,这事儿可容不得不点差错。”
“你没种过田恐怕不太清楚,北方天气严寒,土壤疏松,不太适合种植庄稼。”
“你说的土豆,当真能在北方种植?”
“能!”
看到朱标再次肯定回答,老朱心情大好,当即朗声笑道:
“好!若得此物,北境可安!”
“奶奶滴,北元鞑子依靠帐篷,骑兵,打不过就跑。”
“现在好了,把他们放牧的牧场建成行省,咱看他们怎么跑,咱倒要看看他们能跑到哪儿!”
看着一脸激动,正抒发积压心头多年不快的朱元璋。
马皇后却格外冷静,冲朱标开口问道:
“标儿,既然这土豆是如此宝物,你为何要偷偷派人去找?何不告诉你父皇,让他下旨全境寻找土豆?”
“还不是因为我爹那海禁政策!”
朱标瞥了眼正满脸激动的老朱没好气道。
“娘您应该知道.....”
朱标说着就要起身,可不等他站起身子,只见马皇后当即冷脸说道:“跪好了!”
闻言。
朱标无奈,只好继续跪在地上,冲马皇后、老朱继续道:
“娘,土豆、红薯、玉米,这三个东西产自海外。”
“想要找到这三件东西,必须和海外商人进行交易。”
“可娘您是知道的,洪武二年,爹就已经下令全国封锁海域。”
“沿海百姓不得有片甲下海,而且关闭所有海岸,拒绝海外商人前来贸易。”
“因此,儿臣只得派刘保儿私下与偷渡到大明的海外商人进行沟通。”
“想着在他们的船上或许能找到土豆、红薯、玉米的种子。”
听到朱标这话,老朱想起毛骧确实汇报过,刘保儿一行人与海外商人交往密切。
甚至刘保儿这群蠢蛋还堂而皇之,逢人便问海外商人的踪迹。
若是这样五城兵马司还不逮捕他们,那才是头等怪事。
“所以,你是为了维护你父皇先前定下的海禁政策。所以才没有下明旨,反而是派刘保儿一行悄悄与海外商人联系?”
“那是自然。”朱标看向马皇后重重点了点头。
“儿子不傻,虽然知道海禁不妥,将来肯定要被废除。”
“可眼下却不是废除海禁的最佳时机。”
“父皇之所以下令海禁,是因为张士诚等部逃到海上,勾结倭人,劫掠大明沿海百姓。”
“若想收拾他们,虽说简单,可现在我大明当务之急还是扫平北元,安定北境。”
“正因为儿子知道这其中的轻重缓急,如果此时儿子下令与海外商人贸易往来,那不是打父皇的脸吗?”
朱标说完,瞥了老朱一眼。
同样,马皇后听后也没好气白了旁边的老朱一眼。
现在她算彻底弄明白了。
朱标无论是寻找土豆,还是派人偷偷与海外商人进行贸易,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为了保全老朱的颜面。
可老朱倒好。
扣了朱标的人,还装没事儿人一样只字不提。
若不是朱标冲到坤宁宫跟老朱把这事儿说开,天知道这事儿会在这二人心中留下多大的心结。
“哦?”
李善长直接承认是胡惟庸构陷的刘伯温。
这还真让朱标有些没有想到。
不过下一秒。
朱标收敛心头诧异,朱标看向李善长,故作诧异问道:
“李先生,胡惟庸可是你的学生。而且他已是中书右相,何故构陷刘伯温啊?”
“太子明察,正因为胡惟庸只是右丞相,所以他才会构陷刘伯温。”
“左丞相看似比右丞相只高出半级,可二者的分量,却是天差地别。”
“而在老臣之后,刘伯温更有可能担任左丞相之职。”
“毕竟与刘伯温相比,胡惟庸无论是资历、人品、声望亦或是谋略都相差甚远。”
“所以胡惟庸想要更进一步,这才构陷刘伯温。”
“竟是如此?”
朱标摆出一副大为震怒的样子,紧接着冲李善长继续问道:
“那李先生以为,谁更适合接替你的左丞相之职?”
“还是胡惟庸。”
李善长目光凛然,摆出一副大公无私的表情郑重回答:
“左丞相乃我朝主相,百官之首。”
“所以不应频繁变更。”
“刘伯温无论是才能还是威望,都是最合适的人选,甚至比老臣更加合适。”
“只不过他年事已高,恐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天不假年。”
“胡惟庸虽然擅妒,可他确有丞相之才,所以老臣认为以胡惟庸为相最为合适。”
看着摆出一副中正体国的李善长。
朱标心中不由一阵感慨。
这李善长、胡惟庸师徒俩当真个个都是人精。
胡惟庸素有急智,才能也算出众。
李善长故作愚钝,可心里的算盘却是精明的很。
以退为进的法子,被他用的几乎毫无破绽。
“举贤不避亲,李先生果然有古人之风。”
“不过孤想问,左丞相之职,为何不能由先生你继续担任。”
李善长微微一愣,有些诧异的看向太子朱标。
谁说他不能继续担任左丞相了。
虽然他刚才口口声声举荐胡惟庸为中书左丞相。
可他刚才也说了,中书丞相不能变更过于频繁。
他可没说现在就把左丞相之职交给胡惟庸啊!
而且他也没说自己有告老还乡的打算啊!
可一想到刚才自己说得话,李善长无奈,只好硬着头皮说道:
“为我大明,老臣自当死而后已。”
“只不过臣刚刚说刘伯温年事已高,然而老臣比他还要年长一些呢。”
“若不是一心想继续为我大明效力,老臣这把岁数早该告老还乡了....”
李善长这话本是自嘲。
他还等着朱标规劝,让他继续留任中书。
只不过李善长没想到的是。
他刚一说完,朱标竟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的确,李先生劳苦功高,朝廷应该给先生一个富贵晚年。”
“等过些日子先生告老还乡,到时本宫一定亲自相送。”
“太子,臣......”
就在李善长准备直接坦白,自己并无还乡之志的时候。
只见朱标表情猛的冷厉起来,直勾勾的盯着他。
也是这一瞬间,李善长竟从朱标身上看到了老朱的影子。
那眼神中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严,简直和朱元璋一般无二。
努力平复心头悸动后,李善长忙跪地叩谢。
“太子大恩,老臣只能愧受。”
“嗯。”朱标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既然如此,先生请回吧。”
就在李善长准备告退之时。
皇六子楚王朱桢径直走到朱标跟前。
“大....大哥.....”
心神未定的李善长刚要离开,却发现素来以胡闹闻名的楚王朱桢,在朱标面前竟乖巧的可怕。
他清楚的发现,此时朱桢看向朱标的眼神竟然满是敬畏。
“你可知错!”
此话一出。
李善长清楚看见朱桢身体猛然一颤。
随即竟直接跪在了朱标跟前。
“大哥,臣弟知错,臣弟不该对宜伦妹妹胡说。”
“既然知错,自己拟个惩罚。”
“是.....”
朱桢跪在地上沉思片刻,随即看向朱标小心说道:
“臣弟口无遮拦,应抄写皇明祖训五十遍,以正心性。”
见朱标依旧没有开口。
朱桢无奈,只好继续说道:
“还....还有,臣弟妄议,应.....应该打手板二...二十下.....”
“二十下?”
“五十下!”
听到朱标反问,朱桢连忙改口。
也是如此,朱标这才满意。
“现在去母后宫中领罚,明日晚间将五十遍皇明祖训交给你皇嫂。”
“是....是.....”
语罢,朱桢起身便要离开。
路过李善长时,朱桢还很是客气的冲李善长拱手问好。
也是朱桢如此,李善长愈发诧异了起来。
要知道,楚王朱桢是除燕王朱棣外,闯祸最多的皇子。
鲁莽、胡闹、不服管教,这些对楚王朱桢的评价,哪怕朝堂大臣也多有耳闻。
可李善长没想到的是。
就是这么一位混世魔王,在朱标跟前竟乖顺的似学堂稚子。
没有顶撞、没有狡辩,甚至还自己给自己拟了个惩罚。
而且李善长也能看的出来。
朱桢对朱标绝非恐惧,更多的则是敬重。
“孤这些弟弟缺乏管教,让先生见笑了。”
“不敢不敢。”李善长连忙摇头,“太子不仅协助陛下处理国事,还帮皇后管教诸位皇子,太子才是我大明柱石。”
“先生说笑了, 若是先生确定还乡之期,记得告知本宫。”
“届时本宫好命人准备些心意。”
“是....老臣告退。”
语罢,李善长缓步朝朱元璋所在的谨身殿走去。
一路上。
李善长都在努力回忆,自己究竟何时与朱标交恶。
朱标竟然如此急切想要让他辞官还乡。
还是让他卸任丞相一职,是朱元璋的意思。
而看着李善长渐行渐远的背影,朱标不由轻叹出声。
尽管他也知道此时的李善长定然满新疑惑。
可这老小子不知道的是,自己让他卸任丞相之职,乃是为了保全他的性命。
因为朱标很清楚,刚强独断如老朱这样的人,自然不允许丞相来分割他来之不易的皇权。
身为穿越者,朱标更清楚老朱很快便要彻底取消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
而那时候,谁在丞相的位置上,谁就必将成为丞相制度的殉道者。
正如朱标先前所说的那样。
李善长更像是朱家的家臣,与老朱相伴戎马,无论功劳、苦劳,他都不该为丞相制度陪葬。
让李善长尽早辞官还乡,也是朱标对这个洪武头号谋臣最后的恩赐。
“兄长.....”
见朱标看着李善长离开的方向愣愣出神。
太子妃常氏低声开口。
也是听到常氏的声音,朱标收敛情绪,转头看去。
“宜伦呢?”
“公主或许是哭累了,刚刚睡着了。”
似乎想到宜伦那可怜模样,常氏表情动容,看向朱标小心说道:
“三日后孙贵妃的丧礼,殿下当真不让诸皇子出面吗?”
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父皇息怒,儿子方才说.....”
“什么都不必说了!”
“子不知父,纵然大明坐拥万里河山又有何意!”
“你小子不是也觉得咱会屠戮功臣吗?”
“你就跟那个臭腐儒睁大眼睛好好看看,看看咱会不会屠戮功臣!”
也不给朱标解释的机会。
老朱说完便朝门外走去。
若只是寻常小错,朱元璋自然会抄起个什么物件,了不起把朱标胖揍一顿。
可这一次,朱标的话着实让他失望透顶。
他本不是什么缺乏认同感的人,也从未奢望过全天下的人都理解他。
可纵然千夫所指,万民唾弃,老朱绝不允许两个人对他有半分误解。
其一是坤宁宫的马皇后。
其二便是眼前的太子朱标。
所以当听到朱标竟然跟刘伯温一样误解他。
也认为他会屠戮功臣。
老朱虽然震怒,可更多的则是心寒。
他怎么也没想到。
自己悉心培养多年,视为下一任接班人的朱标,竟然会如此看他。
走到门口,老朱背对着朱标沉声说道:
“既然你不明白咱,那从今日起,你便不需理政了。”
“留在宫里仔细想想,想想你老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明白老朱正在气头上,不管自己说什么他都不会听。
朱标也不再解释,而是冲着朱元璋的背影冷声问道:
“父皇这是要废了儿臣的太子之位?”
“咱没说过!”
听到这话,老朱当即转过身子,怒声吼道。
“你别拿这事儿要挟咱,咱不废你太子之位,咱就是让你在宫里好好想想!”
“既然如此,那还请父皇准我返回凤阳祖地吧!”
见朱标竟要返回凤阳祖地。
老朱怒火上涌之下,竟抄起手边茶盏直接朝朱标砸去。
可刚一出手他便开始后悔。
看着茶盏直直冲朱标飞去,老朱甚至想要冲上去阻拦。
“砰~”
茶盏直接砸在朱标头上,顿时之间血流如注。
见此情形,饶是老朱一时也有些慌神。
不过他还是继续朝门外走去。
“咱不废你的太子之位,可你也要想明白,你老子到底是不是屠戮功臣的人。”
语罢,老朱强忍心疼,大步朝门外走去。
当看到站在门口战战兢兢的常氏后,老朱轻叹一声连忙说道:
“丫头,快去请御医来给老大包扎。”
“是....”
等老朱一走,常氏连忙跑到朱标跟前。
用丝帕捂住朱标额上的伤口后,满眼心疼道:
“兄长,方才你为何不与父皇说清楚啊。”
“你明明都是为了父皇,为何不与父皇解释...”
见朱标看着朱元璋离去的方向愣愣出神,也不言语。
常氏当即便要追赶老朱,给他解释清楚。
可不等她走出两步,朱标却突然开口说道:
“算了,父皇正在气头上,说什么都不会听的。”
“可是....”
“无妨,父皇想废了我的太子之位,我还想外出当个藩王呢。”
听到朱标这话,常氏心中也是一阵无奈。
朱标、朱元璋这对父子当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两人的执拗,骨子里的倨傲简直是如出一辙。
坤宁宫。
当看到朱元璋满脸怒气坐在位置上,盛怒之下,胸膛也跟着剧烈起伏。
马皇后见状忙上前询问。
“怎么?你都给老大赔不是了,这小子还不识趣?”
“不是!”
朱元璋喘着粗气的同时,将方才一切尽数告知给了马皇后。
“重八,你这是要废太子啊。”
“咱没有!”
“咱何时说过要废太子了!”
马皇后狠狠瞪了朱元璋一眼,纵然知道此时老朱正在气头上,却依旧没好气道:
“洪武二年起老大便帮你处理朝政。”
“如今你突然停了老大监国理政之权,你让百官怎么看!”
被马皇后这么一说。
朱元璋似乎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可他当真是被朱标的那番话气到不行。
特别是想到朱标最后竟请命,返回凤阳祖地。
老朱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可是这小子竟然和刘伯温一样,都觉得咱是会屠戮功臣的无情帝王!”
没有理会震怒之下的朱元璋。
马皇后转身便朝门外走去。
“妹子,你不准去!咱就是要管教管教这小子!”
“你管教太子,我心疼我儿子,咱俩谁都不管谁!”
“妹子!”
见马皇后执意离开,朱元璋忙起身挡在马皇后跟前。
“咱是生老大的气,可老大不该像刘伯温那样想咱!”
“咱是打算裁撤丞相制度,可咱当真没想过杀了那帮跟咱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
“妹子,老大不懂, 你还能不懂吗!”
看着已经贵为一国之君的朱元璋,在自己面前还渴望能被理解,马皇后心中也是倍感心疼。
只不过她还是看向老朱说道:
“重八,你什么心思,我自然明白,可我觉得老大也应该明白。”
“那我不去找老大,你让人把常家丫头叫来。”
“你总要把事情问清楚之后再发火吧!”
“咱不叫,咱现在叫常氏过来,不就是明摆着服软了吗?咱不叫!”
看着面前固执的跟个孩子一样的朱元璋,马皇后苦笑一声,随即便命人传召太子妃常氏。
不多时。
当常氏走进坤宁宫。
老朱当即背过身子,压根不去看她。
“臣妾拜见父皇、母后。”
“好孩子快起来。”
马皇后拉着常氏的手坐下,关切问道:
“老大头上的伤如何?”
闻言,老朱虽然依旧不去看常氏,可两个耳朵去立时支棱了起来。
“回母后,太医来包扎了,只是皮外伤。”
“嗯,老大为何会觉得你父皇可能屠戮功臣。”
听到马皇后这话,常氏看向旁边背着身子的朱元璋。
随即默然起身,走到朱元璋跟前竟直接跪了下来。
“父皇.....”
见常氏跪下,老朱当即将头转过来,很是疼爱说道:
“快起来,老大那小子混蛋,和你有什么关系?”
“都是一家人,不必行礼!”
对待常氏,朱元璋的态度自然不同。
一方面是爱屋及乌。
朱标是他最器重的太子,常氏身为朱标的发妻,而且他们夫妻恩爱,大有他与马皇后的伉俪情深,所以朱元璋对常氏的态度自然有所不同。
再者。
常氏还是朱元璋已故兄弟,大明战神常遇春的长女。
与徐达、汤和不同。
常遇春打仗勇猛异常,但因为性子直,经常惹出祸端,加上他是四人中年纪最小,老朱也始终将常遇春当做不懂事的弟弟看待。
如今常遇春薨逝,老朱对他的长女常氏自然关照有加。
见常氏还跪在地上,老朱冲马皇后微微示意。
马皇后也跟着说道:
“你父皇说的没错,老大惹怒了你父皇,和你没关系,快起来。”
“是。”
常氏微微躬身后便站起身子。
只不过看着面前怒气未消的朱元璋,常氏贝齿轻咬,最终还是开口说道:
“父皇,兄长并非将您视为屠戮功臣的无义帝王。”
“兄长是认为,那些勋贵武将多有不法,逼得您不得不去严惩他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