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鲁明义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优质全文阅读》,由网络作家“妙笔入梦”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小说《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超级好看的军事历史,主角是朱元璋鲁明义,是著名作者“妙笔入梦”打造的,故事梗概:只不过他是让乡里的士绅族老帮忙治理,李进是让派出所帮忙治理,而且更为彻底。不过朱元璋真正恼怒的是李进的消极怠政,所有的事情都给派出所干,那他干什么?“县令如此懒散,难道不怕政务废弛,引起民怨吗?”老板道:“那你就错了,咱县令说了,这些刁民全都是屁大点事。”“交给派出所调解,绰绰有余,只有伤人杀人的事,咱县......
《大明:让你赈灾,你往锅里掺沙子?优质全文阅读》精彩片段
近几日朱元璋奔波劳累,夜晚也没有心思出门闲逛。
因为明早还要早起看李进审案,朱元璋早早就睡了下来。
可是这一晚朱元璋睡得却并不踏实,他只感觉外界十分的嘈杂,即便是夜晚,外界的声音也没有停息。
而且心中想着今天下午的事,朱元璋翻来覆去到了凌晨才堪堪睡下。
不过刚睡下没多久,朱元璋就醒了。
多年上早朝的习惯,让他在天还未亮,就早早的醒来。
看着外面仍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朱元璋直接就开始了洗漱穿衣。
在他看来,过不了多久,李进也该开衙审案了。
毕竟每天县里的事情那么多,他李进若想处理完,也得早起晚睡才行。
很快,朱元璋就将一行人全都叫了起来。
这次去看李进审案,朱元璋必须带上自己的两个儿子。
如果李进真敢徇私枉法,他必然要严惩李进,这也算是给儿子们一个教训。
几人很快就洗漱完毕,天蒙蒙亮,就出门前往县衙。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即便天色这么早,大街上已经开始叫卖声。
不过这次叫卖的全是一些早点,包子一类的。
看着街道两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朱元璋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感觉。
这上沪县竟然白天夜晚都是这么繁忙,从不停歇。
不过朱元璋着急看审案,自然没有心情在旁边吃早点,只是闷头赶路。
没过一会,朱元璋终于是到了县衙门口。
不过与街道上的热闹不同,这县衙门口竟然空无一人,甚至连县衙大门都没打开。
朱元璋直接示意侍卫上前敲门,结果敲了半天,也没有人应答。
看样子县衙内,现在是真的没有一个人。
朱元璋顿感不可思议,看着即将升起的太阳,朱元璋觉得这李进今天是不是忘记了时辰。
随即,朱元璋扭头看到不远处有一处早点摊点,便转身朝摊点走去。
“你好,请问咱们县令怎么还没上值?”
“你是外地人吧?”
老板是个面容和善的中年人,对朱元璋解释道:
“咱们县令大人是巳时(9点)两刻才开始上班。”
朱元璋震惊道:
“巳时??那岂不是已经日上三竿了?”
“若是有人办案怎么办?”
老板和煦道:
“不必担心,如果报案就去派出所,那里随时有人当值的。”
“如果真发生什么事情,派出所会派衙役解决的。”
派出所?那是什么东西?
咱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这个机构?
“老板,这个派出所又是什么东西?”
老板不厌其烦的继续回答:
“派出所就是县令大人为了解决邻里纠纷专门设置的?”
“不论是片区还是向下,都是有派出所的。”
“咱们上沪不是有很多学校吗?”
“这些学校的优秀学生毕业后,就可以去派出所任职。”
朱元璋听明白了,这不就是他设置的乡老制度?
只不过他是让乡里的士绅族老帮忙治理,李进是让派出所帮忙治理,而且更为彻底。
不过朱元璋真正恼怒的是李进的消极怠政,所有的事情都给派出所干,那他干什么?
“县令如此懒散,难道不怕政务废弛,引起民怨吗?”
老板道:
“那你就错了,咱县令说了,这些刁民全都是屁大点事。”
“交给派出所调解,绰绰有余,只有伤人杀人的事,咱县令才会出面解决。”
“要不然一些闲杂的事,都够县令忙得了,哪里还有心思去想怎么发展上沪?”
朱元璋一愣,觉得说的有些道理,可是又有哪些不对。
正要继续询问,旁边却是来了客人,朱元璋也不好打扰老板做生意。
也直接坐了下来,让老板给自己上点包子稀饭吃。
就这样朱元璋等到了九点半,衙门的大门才缓缓打开。
“威~武~”
前来听审的百姓们,纷纷挤在县衙门口,想看看李进如何审案。
一身县令官袍的李进,高坐在大堂之上,一拍惊堂木,喝到:
“带犯人上来。”
很快,衙役们就压着一名老头和昨天那位男子上堂。
朱元璋看到,二人手上都带着一副银白色的镯子,看看上去极为怪异。
不过百姓都是习以为常,看样子这是上沪县本地的刑具了。
“堂下何人?”
“大人,是我啊!我在天上人间还和您一起吃过饭呢?”
那名男子也是赶忙出声,希望李进能认出他来。
“住口,公堂之上,岂容你攀亲带故?”
李进却是直接出口打断,喝道:
“再敢废话,就把你压下去打板子。”
那男子顿时低下头不敢言语,不过令人奇怪的是,那老头自从来到大堂后,就一直深埋着头,好似生怕被李进看到。
李进转头看向旁边的衙役,问道:
“他们为何被抓啊?”
“启禀大人,那男子乘坐马车撞人。”
“又是一起马车撞人案?”李进眉头皱起。
随后看向被撞那人,好似有些眼熟,喝道:
“那老者,抬起头来。”
老头闻言,浑身一颤,却是不敢违逆李进的话,缓缓抬起头来。
待李进看清那人面容,顿时大喝道。
“孙四九!!!”
孙四九被道破名字,顿时惊慌无比,开口就打算求饶。
“啪!”的一声。
李进根本不给孙四九机会,从桌子上抽出一张刑签,李进用力甩到地上,大声道:
“拖出去,打五十大板,然后扔出上沪县!!”
“好,李大人判的好啊!”
“大人明察秋毫,是我上沪县的青天大老爷。”
李进的判决刚说完,周围百姓就有人开始拍手叫好。
朱元璋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脑袋一时间转不过弯来。
这老者不是受害人吗?为什么他会被惩处?
这李进分明是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大人,冤枉啊,小的冤枉啊!”
李进根本没有搭理他,直接就让人拖出去,开始打板子。
等到孙四九被打的奄奄一息,屁股上血肉模糊之后,衙役们才回来禀报道:
“大人,打完了。”
“扔出去。”
李进手一挥,如果赶苍蝇一般,让衙役把孙四九给扔出去。
朱元璋傻傻的站在原地,心中仿佛有一座火山在酝酿。
这李进就是这么审案的?
就因为被告与自己相识,就把被害人打的半死不活?
然后再扔出上沪县,让他自生自灭?
这就是一个贪财又混账的昏官,这种官员简直就是咱大明朝的耻辱。
咱要立刻将他扔进大牢,决不能再让他祸害百姓。
等到封王戍边的事情商讨完毕之后,李善长想起胡惟庸的请求,决定顺水推舟,帮胡惟庸说说情。
“启禀上位,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朱元璋此刻心情大好,双眼都情不自禁的眯了起来,笑道:
“善长还有何事,尽管说。”
“上位,上沪县县令不能一直空悬,臣举荐胡惟庸任职上沪县县令。”
李善长语气很是随意。
在他的认知里,不过是一县县令,朱元璋无论如何都会给自己这个面子。
毕竟再怎么说他也是一朝宰相,虽然平时不需要处理政务,但是朱元璋对他还算器重。
“胡惟庸为人干练,做事情兢兢业业,也算是一位干吏,肯定能够胜任上沪县县令。”
就在李善长觉得此事十拿九稳时,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却是逐渐收敛。
“是胡惟庸让你来求情的?”
语气再也没有刚才的轻松,反而变得有些阴沉。
对于胡惟庸,朱元璋一开始的确是十分满意。
但是这个胡惟庸太过自作聪明,竟然胆敢擅自杀了小明王。
朱元璋虽然当初也动过这个念头,但是他却没有准备下手,因为他知道,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他绝对会留下不好的名声。
不管如何,那是义军名义上的首领。
朱元璋完全可以用更柔和的方式,让小明王禅位自己,而不是这种粗暴的杀死他。
听到朱元璋语气不善,李善长心中一突,不明白问题出在了哪里,但还是实话实说道:
“是,今天胡惟庸来找臣,希望能担任上沪县县令。”
“这胡惟庸鼻子倒是挺灵。”
朱元璋冷笑一声,淡淡道:
“你先回去吧,上沪县的事情,咱自有安排。”
“是!”
李善长躬身走出上书房,背后已经惊出一身冷汗。
伴君如伴虎。
这上沪县到底什么来头?竟然如此受上位重视?
李善长决定回去后,立刻让人前去探查一番这个上沪县,这个县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
李善长走后,朱元璋的已经眉头微皱。
“父皇,为何愁眉不展?是因为担心上沪县的事情吗?”
朱标看到朱元璋的样子,出声问道。
朱元璋点了点头。
上沪县发展到如此规模,已经不能拿一县之地来相比了。
在现在这个时候,哪怕是应天城都不一定有上沪县繁华。
这其中不仅涉及到官员变迁,还有税赋的收取。
目前为止,朱元璋都还不清楚上沪县到底有多少良田,有多少商户?
如果新上任的是一个跟李进一样的贪官,那上沪县很可能会就此没落,再也不复盛景。
“胡惟庸我也听说过,他的能力还算出众,父皇为何不将上沪县交给他管理呢?”
虽然胡惟庸韬光养晦,但是却也知道太子朱标的重要性,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朱标面前,刷点存在感。
听闻此言,朱元璋眉头皱的更深了,说道:
“胡惟庸此人心机深沉,善于投机。”
“他一个四品的光禄大夫,竟然现在甘愿自降身份,去当一个小小的县令。”
“必然是在早朝听到咱对上沪县的重视,这才决定放手一搏。”
“此人奸猾,虽然办事能力出众,却不一定是上沪县县令最好的人选。”
朱标想起胡惟庸的品级,恍然的点了点头,看样子胡惟庸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忠厚老实。
“此事咱且不提,接下来最重要的是封王戍边。”
朱元璋决定先把眼下之事给做好,至于上沪县的事情先给放到一边。
“你先去通知刘伯温,让手下的御史,全都准备一份奏折,咱要看看这些御史会怎么说?”
朱元璋的脸色冰冷,虽然语调平静,但是却不含任何感情。
“父皇,李进也要写吗?”
朱标突然想起,那李进也是监察御史。
“写,正好搂草打兔子,如果李进敢来找死,正好送他上路!”
....
几日后。
“父皇,百官们上来的奏折都在这里了。”
经过朱元璋与李善长的造势,封王戍边在朝堂基本上已经是闹得沸沸扬扬,文武百官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最终,在朱元璋的旨意之下,所有人都要对此事发表建议,写到奏折上,以供朱元璋阅览。
“李进的奏折也呈上来了吗?”
朱元璋想看看这个混账,对封王戍边的建议。
“应该已经呈上来了。”
朱元璋闻言,就开始在奏折中翻找,想要找到李进的奏折。
没过多久,朱元璋果然就找到了李进的奏折,缓缓打开,开始批阅起来。
朱元璋觉得李进肯定会反对封王戍边。
毕竟普天之下,除了他朱元璋,可能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理解封王戍边的意义。
果然,李进开篇就是西汉的七王之乱,随后又讲到西晋的八王之乱。
以至于之后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藩镇之乱,将分封制贬低的一塌糊涂。
看到这,朱元璋的脸色已经是通红一片,恨不得现在就把李进给就地问斩。
但是看到后面,李进却是来了个转折。
所谓因地制宜,没有最好的政策,只有最适合的政策。
当初秦始皇没有分封藩王,结果二世而亡,天下动乱不堪。
前元朝廷,没有分封诸王,结果天下大乱时,却没有人能站出来为皇室力挽狂澜。
刘邦虽然分封诸王,导致了西汉的七王之乱,但是最终的天下还是姓刘。
西晋虽然因为八王之乱被灭亡,但是东晋却能保江南之地不失,这又何尝不是分封之功。
如今大明朝初立,正是内忧外患之际,分封诸王能更加稳固大明江山。
不仅如此,皇子成为藩王,还能教化百姓,功莫大焉。
朱元璋看到最后,内心激荡翻涌,口中想要说什么,却不知该说啥。
“唉!!”
最终所有的感叹,都化作一声叹息。
朱标见朱元璋脸色惆怅,惊疑不定的问道:
“父皇,怎么了?”
“难道这李进在奏折之中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了?”
朱标的师傅都是当世大儒,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自然都不太认同封王戍边。
他们认为分封制就是历史的倒退,是祸乱之源,而且对太子朱标伤害最大。
毕竟这天下未来都是朱标的,如果分封诸王,那对于朱标来说就是隐患,日后必定酿成大祸。
最新评论